題:贛江觀瀾:從春耕一線看江西南昌如何夯實糧食豐收基礎?
作者 盧夢夢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值早稻育秧、大田翻耕的農忙時節。在贛江之濱的江西南昌,當地農戶正搶抓農時開展春耕備耕,廣袤田野間處處是辛勤耕耘的身影。
作為江西省重要的糧食基地,南昌始終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近年來糧食播面保持在5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連續14年穩定在42億斤以上。那么,南昌是怎樣夯實糧食豐收基礎的?春耕生產一線或可找到答案。
精心育苗 滿足春耕需求
春回大地,農事正酣。連日來,在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種糧大戶周聰正忙著育秧。隨著育秧流水線高速運轉,經過浸泡的稻種被均勻地撒在育秧盤中,在完成灑水、覆土等工序后,一個個成品秧盤快速成型,隨后被送往恒溫恒濕的暗化室進行催芽。
“有了育秧流水線,我們每小時可以生產1200多個秧盤,出苗率都非常好。今年我們接到了4000余畝的育秧訂單,計劃用時10天加緊育完,為日后的機插爭取時間,確保農戶豐產增收。”周聰介紹。
在新建區昌邑鄉良門農機服務合作社育秧中心,村民們正將一盤盤剛出芽的秧苗放至現代化育秧大棚,為即將到來的春耕生產做好準備。
“與傳統的田間育秧不同,我們中心主要采取集中育秧的模式,包括浸種、瀝水、混合營養土、裝盤、暗化室催芽等多道工序,不僅提高了出芽率,而且能為后期田間管理提供便利。”新建區昌邑鄉良門農機服務合作社育秧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育秧中心今年計劃生產可滿足5000畝水田種植需求的優質秧苗,全力護航春耕。
據了解,目前,南昌市共有127個機械化育秧中心開足馬力播種育秧,育秧面積達20萬畝。
智慧農機 助力春耕提效
春日里,在南昌市傳統農業大縣——南昌縣的廣袤田野間,旋耕機、植保無人機等嗡嗡作響,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南昌縣塘南鎮北星村,連片的稻田整齊劃一,幾臺無人駕駛旋耕機正沿著導航路線精準作業。“過去這里都是零散的‘巴掌田’,澆地靠肩挑,收割靠鐮刀。”塘南鎮北星村村民黃文光介紹,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曾經的零散“小田”變成連片“大田”,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不遠處的農田間,北星村村民陶振華正和幾名農機手調試著新到的植保無人機。“往年春耕的時候,要全家老小齊上陣,現在有了智慧農機,4000多畝早稻不到半個月就能種完。”陶振華說。
春雨后,南昌市進賢縣鐘陵鎮田南村的1000余畝高標準農田里,多臺旋耕機正開足馬力進行翻耕作業,為早稻播種做好準備。
“我今年承包了300余畝水田種植早稻,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比過去種田輕松多了。另外,現在農戶購買農機設備還有政府補貼,我今年打算再購置一臺旋耕機。”進賢縣鐘陵鎮田南村種植大戶胡志清說。
近年來,為大力提高糧食單產,扎實推進科技興農,南昌市農業部門積極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進一步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努力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為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訂單農業 保障糧食安全
“秧苗、生產技術、銷路都由農業公司全包,咱只管把地種好!”在南昌縣塘南鎮北星村,村民李愛珍拿著剛簽訂的農業訂單合同滿臉笑意。
“過去,我們種田全靠經驗,收益很不穩定。現在加入訂單農業后,從選種開始,農業公司就會提供指導,告訴我們什么種子更適合當地的氣候和土質,并且全程提供農技服務,不僅省心,還保證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李愛珍說。
近年來,為降低農戶種田風險,南昌積極推廣“訂單農業”,提高農戶收益,保障糧食安全。據了解,訂單農業主要采取“政府補貼+龍頭企業+農戶”的運營模式,即農戶與農業龍頭企業簽訂訂單合同,并種植雙方約定的優勢水稻品種,水稻收獲后再由農業龍頭企業按照市場標準統一收購,做到優種選育、專業種植。
在南昌縣,為提高農戶種糧收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當地每年還會出臺水稻訂單生產扶持政策,擴大訂單種植面積,持續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據悉,南昌今年計劃種植早稻196.5萬畝。當地農業部門正積極謀劃部署、落實資金政策、儲備春耕農資,同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助力春耕生產。眼下,該市春耕生產進度快于去年同期,預計將于清明節后進入早稻大面積播栽期。
--> |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