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電機學院與上海智元機器人共建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場景應用聯合實驗室”里,大學生正在調試機器人,讓其完成將水瓶放置到指定區域的任務;一旁的白板上,老師寫下實驗室的挑戰:“讓機器人行走,跑起來!”這是該校落實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的舉措之一。
昨天,上海市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啟動大會在臨港新片區舉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電機學院5所試點高校發布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并與企業簽約共建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
為何改?注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適配度
應用型高校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此次改革中,五所試點高校選出各自基礎較好、產業特色明顯、校企合作緊密的二級學院或專業,開展全方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
新民晚報記者了解到,本次改革將進一步引導應用型本科高校轉變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緊跟科技變革步伐,對接產業最新需求,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培養主體由學校向校企雙元轉變、培養方式從學科體系為主向以行業需求為主轉變,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精準對接,提升試點高校的社會服務能級和水平。
五所高校改革亮點各有千秋,但其內涵都是以“人”為本,以“企”為本——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微專業+微課程”由行業龍頭或專精特新企業主導、學院協同開設,重點圍繞產業轉型亟須的新興技術,既快速響應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又能精準對接企業現實崗位需求及未來技術發展需求。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把原有的9個學科性工科學院實質性重組整合為5個技術學部,今后按企業崗位所需定向分班。學生入校經過一年的學習后進行專業分流,實現企業和學生的雙向選擇。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實施校內學習和企業帶薪實習分班交替進階式培養,實現崗位需求與專業課程、專業課程與職業能力、教學內容與應用場景、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的“四對接”……
改什么?重塑人才培養體系
上海電機學院首屆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名單中,6位來自企業,3位來自高校,產業人數占比超過60%——一支“雙師型”的隊伍,正成為五所高校試點改革中的“標配”。
來自產業界的老師,更清楚企業“要什么”,亦能把一線的真實問題帶給大學生,讓學生研究解決“真刀真槍”的問題,在“一線戰場”里錘煉“貨真價實”的實踐能力。
在聯合實驗室里,智元機器人的五臺設備是學生手里的“搶手貨”,大伙兒正在練習拆裝、維修這些機器人,企業的相關數據已對“合作伙伴”開放。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商業伙伴部總經理劉志強為大學生的激情和創意連連點贊,他指出,具身機器人對應用場景和技術的要求,遠遠超過此前的工業機器人,對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在工程師培養的過程中,要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政策,這無疑需要校企的“內循環”要更緊密。
當然,試點高校也正根據前沿領域和產業發展需求加速推進專業布局調整與結構優化,與行業產業共同制訂學科專業建設規劃,推動培養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培養方式從“標準化培養”向“定制化培養”轉變,縮短人才供給的響應周期。
“學校正在進行‘產業—學科—學位點—專業’的一體化布局。到2027年,專業總數達到49個,理工科專業36個;理工科專業占比由66%提升至72%,招生規模占比由69%提升至74%。”上海電機學院副院長王宏志介紹,“學校采用了‘寬口徑培養、按需編班’的培養方式和‘大一結束選專業,大二結束選產業,大三結束選企業,大四結束選職業’的培養路徑。”
怎么改?評價體系要跟上
在上海電機學院院長龔思怡看來,強化“內功”,是應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必要保障。而這里的內功,無疑就是高校教師。
“當前,我們的教師主要來自研究型高校,自身接受的教育也是偏理論的,以科研為導向的。現在,我們也要把老師送進企業‘修煉’,同時廣開教師隊伍建設通道,近三年里我們有30%的老師是直接從企業引進的——他們有長期的實踐經驗,注重研發,又崇尚高效的工作環境。”龔思怡告訴記者,校方也在創新人才的多元評價制度,創新設立了產業型教師的職稱系列,這些老師不用專注寫論文、申請課題,只要能直接服務企業的技術研發,取得成果后也能評上副教授和正教授。
前不久,在上海電機學院舉辦的2025屆畢業生春季校園招聘會上,來自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等先導產業領域里的100余家優質企業,紛紛找到了心儀的“未來員工”。不少企業表示,面對未來AI和機器人工業化的挑戰,具備過硬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有一定實習經驗,還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大學畢業生,已成為他們眼中的“香餑餑”。
“企業眼中的‘香餑餑’之所以受歡迎,主要是因為這些畢業生具備職場‘即戰力’。”上海電機學院院長龔思怡介紹,為此,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要依時、依勢而變,本輪改革中專業里30%—40%的考核是實踐內容,顯然不能再通過一張卷子和一個成績來評價,或許日常實踐里,“師傅”對“徒弟”的每日評價將會是一個重要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還創新成立了三個中心: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旨在構建產業需求閉環響應機制;產教協同育人中心將作為對接企業、政府、行業及科研院所的重要窗口;學業指導中心則為學生發展提供全方位咨詢服務,這些舉措將有力支撐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過去,工程師強調有動手能力就可以了,但工程師也需要創新思維和溝通能力;另外,中國智造業已經全面融入了全球,現在培養的工程師也要強調語言能力,好讓他們走上國際舞臺。”龔思怡補充說。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