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時間,手機現在的OLED化已經做得越來越好了,現在超過50%的屏幕都是OLED的。但目前在平板、筆記本電腦及顯示器等中大尺寸設備上,LCD(液晶顯示)還是主流,接下來,這部分增長會越來越快,中大尺寸設備OLED化的趨勢是很明顯的。”近日,在談及OLED未來的市場方向時,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TCL華星”)印刷OLED中心的中心長曹蔚然告訴記者。
根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Omdia的預測,2024年全球OLED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6.61億部,滲透率增至55%。而從2023年至2028年,全球OLED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復合增長率預計只有4.74%,增速開始逐漸放緩。但與此同時,OLED在筆電、平板、電視等中大尺寸領域的應用卻尚未形成規模,TrendForce集邦咨詢資深分析師周詩博表示,OLED在中大尺寸屏幕上的應用滲透率目前徘徊在3%—4%之間。
在這種背景下,中大尺寸屏幕就為面板廠商提供了新的機會窗口,相關面板廠商開始爭相加碼、發力布局,多條中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路線也隨之成型。
比如,SamsungDisplay正押寶QD-OLED(量子點有機發光二極管),其在韓國忠清南道投資4.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24億元),建設全球首條8.6代OLED面板生產線,并計劃于2026年量產,主要面向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等中尺寸市場;LGDisplay(下稱“LGD”)則選擇了WOLED(白光OLED)路線,專注在電視和顯示器等大尺寸應用市場;10月,TCL華星的第5.5代印刷OLED顯示面板產線開始試產;維信諾(002387.SZ)則在合肥建設8.6代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生產線,引入其自研的ViP技術,著眼于車載和IT等中大尺寸市場。
Omdia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市場調研報告中指出,在2024年,9英寸以上的大尺寸OLED出貨量預計將同比增長124.6%。
三位數的增長率意味著從韓國到中國的多家廠商要為進入這一藍海而展開新一輪的持久戰,中大尺寸OLED市場也將上演更加激烈的群雄逐鹿。
中大尺寸的藍海
2024年,一樁顯示面板產業內百億元級別的并購案曾在市場上激起一陣不小的漣漪: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顯示面板廠商之一,9月末,LGD宣布將其位于廣州的LCD工廠以15.4億美元出售給TCL華星。
而LGD的這次“割舍”并非突發之舉,“賣廠”的背后,LGD面臨的不只是持續虧損導致財務上出現的迫切需求,更是公司戰略重心的轉移。隨著LCD市場利潤的不斷壓縮,這家曾經的“液晶巨頭”不得不選擇主動“瘦身”,將資源聚焦到增長潛力更高的OLED業務上,尤其是在中大尺寸的顯示面板市場。
從顯示面板廠商的視角看,OLED在中大尺寸方向的應用是一個全新的藍海。在正常情況下,中大尺寸領域的顯示并沒有迫切的技術迭代需求,然而,隨著LCD技術在市場競爭中開始逐漸走向“白菜價”,各家廠商們都開始面臨財務壓力。
10月23日,LGD披露的季報顯示,該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出現虧損806億韓元,前三季度共虧損643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3.2149億元);10月31日,SDC披露第三季度財報,該公司營業利潤為1.5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7.916億元),同比下降22.16%。
顯然,通過推出更具附加值的OLED顯示產品,以差異化的技術路線擺脫激烈競爭的LCD市場,是一條推動基本面改善的路徑,尤其是在中大尺寸市場OLED出貨量還較小的背景下。但OLED在中大尺寸領域的應用一直進展緩慢,并不是廠商們不愿意推動新技術,而是因為傳統制造工藝存在一些天然制約。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告訴記者,傳統OLED生產工藝主要是“蒸鍍”,即通過精密金屬掩膜將發光材料蒸鍍在面板上,形成像素。這種方法在小尺寸屏幕上非常高效,但當尺寸擴大到中大尺寸時,FMM難以精確對位,導致良率下降、壞點增多,成本也隨之顯著上升。
此外,OLED面板在大尺寸上實現穩定的色彩顯示和亮度控制也存在挑戰,特別是對壽命、耐光性和封裝技術的要求更高。這些因素使得OLED在大尺寸領域的生產變得復雜和昂貴,也導致面板廠商在大尺寸市場上推進較為緩慢。
三大技術路線
“現在已經量產的OLED技術有四個 , 三 星 的 QD-OLED、LGD的WOLED、TCL華星的印刷OLED、還有FMM-OLED,四個技術是真正能看到產品的。”曹蔚然表示。
而在其中,真正合適中大尺寸面板生產的技術路線,只有QD-OLED、WOLED和印刷OLED。CINNORe-search資深分析師劉雨實告訴記者,WOLED和QD-OLED采用了替代的工藝,即“開放掩膜”,繞開了復雜的對位要求。但這兩項技術又有各自的的問題,其中,WOLED生產工藝復雜,良率提升較慢,這也使其制造成本相對較高;而QD-OLED在壽命、抗自然光干擾以及封裝可靠性上仍待改進。
對比之下,印刷OLED這條路線看起來要先進不少,印刷OLED的生產方式類似噴墨打印,通過特制噴嘴將紅、綠、藍三種有機發光材料直接“噴”到顯示面板的指定區域,省去了傳統精密金屬掩膜對齊的繁瑣過程。在傳統方法中,大量材料在掩膜工序中被浪費,而印刷OLED則直接將材料精確地噴在需要的位置,材料利用率更高,生產成本也因此降低。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適用于各種尺寸的屏幕,從小型智能手表到大尺寸電視、顯示器,使其在中大尺寸OLED市場競爭中展現出獨特優勢。
“由最近發表的數據來看,可以有效降低內反射導致的光損失,使得光輸出效率提高了1.5倍,孔徑比增加了三倍,材料壽命提高了十倍,生產總成本降低20%。”周詩博說。
但周詩博同時也強調,印刷OLED材料開發仍有一定瓶頸,產能規模尚待提升。劉雨實亦表示,印刷OLED理論上擁有更高的材料利用率,并且可制造大、中、小、微全尺寸覆蓋的產品,但相應的材料體系更加復雜,產品尚未得到充分的市場驗證?!叭绻∷LED工藝能夠順利推進,且有更多廠商跟進,那么蒸鍍工藝的市場份額可能會被部分瓜分,甚至可能對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產生影響。如果印刷OLED的成熟度提高且成本下降,其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绷种娬{。
但劉雨實亦向記者表示:“全球目前 WOLED加 QD-OLED產能接近1400萬平方米/年,其中80%以上為WOLED技術,占據體量優勢。”“WOLED目前仍是OLED電視領域的主流技術,2024年OLED電視的出貨中,我們預估WOLED技術的產品要占到53%的份額。另外,市場消息指出,三星和LGD正協商一項協議,計劃由LGD在未來五年內供應500萬片WOLED面板,供應期限至2028年。WOLED將與三星現有的QD-OLED產品相結合,根據不同尺寸和成本細分市場,借此擴大市場規模?!敝茉姴┤缡钦f。
劉雨實認為,以WOLED、QD-OLED和印刷OLED為代表的三大技術路線,對材料、設備均有各自的獨特要求,都是各家廠商牽頭供應鏈企業聯合開發,并形成獨家供應協議以及專利壁壘,未來隨著市場繼續擴大,或將通過專利授權、并購、合作等方式逐步發展出各自的技術陣營?!按蟪叽鏞LED的下一步還是要繼續補齊短板,提高壽命、亮度,并在大尺寸市場挖掘柔性顯示、異形顯示以及其他的應用潛力?!眲⒂陮嵳f。
成本仍是關鍵
隨著TCL華星的印刷OLED技術進入試產階段,中韓廠商即將在中大尺寸OLED市場上再度展開激烈競爭,但從財務方面來看,國內的面板廠商顯然比韓系廠商更先一步開始回暖。
除了面板價格上漲、細分需求拉動外,A股市場上的顯示面板企業能夠快速穩住經營業績還有一個原因:擁有穩固的LCD業務作為基本盤。
比起早已放棄LCD業務的韓系廠商,根據Omdia的調研報告,中國的面板制造商正在引領全球大尺寸LCD電視面板市場,京東方、TCL華星光電等企業已成為該領域的主導者,這些公司在65、75和85英寸液晶電視市場中占據了70%至85%的份額,并幾乎壟斷了超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占據接近100%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在TCL科技公告決定收購LGD在廣州的LCD工廠時,就有許多投資者質疑,為什么要在顯示面板行業由LCD向OLED迭代的關鍵時期,選擇斥資收購被LGD“拋棄”的LCD業務設施?彼時,TCL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曾回應記者稱:“在大尺寸和中尺寸領域,顯示技術進入微迭代時期,LCD在長期內仍然是主流顯示技術?!?/p>
原因也不復雜:成本。由于中大尺寸設備對良率、成本以及制造工藝的要求遠高于小尺寸設備。尤其是在中尺寸的筆記本、平板電腦和大尺寸的電視市場上,OLED的高成本和制造復雜性,使得LCD在中大尺寸市場仍然占據著穩固地位?!坝捎贠LED顯示效果優異及制作成本較高被定位在高端電視產品,目前OLED電視面板和整機零售價約為LCD電視的3倍或是更高,雖然OLED電視市場仍存在增長機會,但成本問題在超大尺寸市場劣勢更為明顯。”周詩博稱。
林芝則告訴記者,大尺寸方面,歐美和日本市場對OLED面板的需求較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市場對OLED的價格敏感度較低,更看重其畫質表現。而在中尺寸OLED面板方面,市場主要集中在特定細分領域,如電競和設計市場。這些用戶對畫質和高刷新率有較高要求,且對價格不太敏感,更注重性能的提升,以提升游戲體驗和設計效率。因此,中尺寸OLED的需求更多是基于這些特定用途的需求分布,而不是區域性差異。“大陸市場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對大尺寸OLED的需求需要通過降低成本來滿足,例如將OLED電視的價格與液晶電視的價差控制在1.5到1.8倍以內,這樣才可能在大陸市場打開局面。而在中尺寸市場,目前并無特殊的調整需求,因為這些產品是從高端細分市場切入的,待成本逐漸攤銷、降低后,可能會向中低端市場滲透,類似于OLED在手機市場的推廣策略?!绷种フf?!靶录夹g的市場接受度不僅取決于技術,還依賴于成本。只有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工藝優勢才能轉化為市場競爭力?!绷种ハ蛴浾邚娬{,不論是QD-OLED、WOLED還是印刷OLED,只有不斷推動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OLED向中大尺寸領域快速滲透才會是大勢所趨。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