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余紀昕 上海報道
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和螞蟻理財智庫,共同發布了最新一期《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發現,居民整體呈現出對家庭財務措施熱情回升的趨勢,體現為財務規劃目標更清晰、長期的養老和保險配置在增長、健康負債率人群在增長。
新一期的《報告》發現,居民對長期理財,尤其是補充養老金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將長期理財用于補充養老金的居民比例連續三年增長,今年達到47%。
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報以關注并積極響應。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居民對于未來養老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積極采取行動進行財務規劃和探索個人養老的多元化有助于更好應對未來的養老挑戰。
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滲透率顯著提升,已開設養老金賬戶的受訪者占比由去年的38%提高至56%,已購買養老金產品的占比則由24%提高至37%。長期理財用途為補充養老金的受訪者,已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比例為48%,明顯高于無相關規劃的受訪者。雖然仍未達到半數,但快速發展的勢頭可見一斑。
居民資產配置方面,盡管居民對各類資產的增配意愿普遍增強,資產配置方向仍相對集中于儲蓄、債類較低收益資產,權益類配置相對較低。
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群副總裁李小軍認為,“理念的成熟和行為的滯后,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顯示出大眾的理財配置整體仍是‘突而未破’的狀態”。
《報告》顯示,64%的受訪者預期較高收益資產占比在兩成及以下,權益類資產價值有待發掘。
銀行存款類資產仍是中國投資者資產配置組合的核心,主要投資產品中包括銀行存款的居民占比維持在74%。債券類資產連續三年穩定增長,由2021年的15%、2022年的21%、2023年的27%提高至今年的32%。
公募基金配置仍居于居民配置品類的第二位,比例相較于去年有所回升,達到35%。其中貨幣市場基金占比仍居首位,債券基金占比持續提高,股票基金占比繼續小幅降低。這進一步加劇了居民資產配置的集中度,提高了偏債資產的配置比例。
整體來說,權益類配置比例有所回升,但相較于固收類資產,中國居民對權益類資產的偏好仍然較低。
在選品方面,居民對產品購買成本的敏感性持續增加,對費率的關注度在四年內連續攀升。在長期投資行為方面,投資者基金持有仍呈短期化特征。今年基金持有時間在一年以內的用戶占比高達66%,相較于前兩年約六成的比例進一步增加。
此外,《報告》發現,投顧業務覆蓋率持續增加,使用過投顧業務的受訪者占比由2022年的21%、2023年的27%進一步增長至今年的41%。使用過投顧業務的客戶無論在正收益占比還是收益率上都高于未使用投顧的受訪者,體現了投顧的產品價值。
投顧的服務價值也在居民的投資目標中有所體現,95%的投顧用戶有明確的投資期限目標,高于未使用投顧服務的86%,其中設定中期和長期理財目標的比例尤為突出。投顧服務在幫助居民提升投資理財體驗、建立長期投資預期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高金教授吳飛表示,通過《報告》的持續發布可以觀察到我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的改變,發掘變化背后的原因,為居民投資理財提供理性分析視角,同時也為財富管理機構發展個人及家庭投資理財規劃業務提供參考和借鑒。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