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 通訊員 常大 程家玟 馬明
如何給黃茅海跨海通道“把脈”?這是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保利長大T5標項目經理部測量主任莊光陽的工作。
為黃茅海“小蠻腰”量體
作為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橋,黃茅海大橋測量控制難點之一是纖腰異形索塔,該索塔神似“小蠻腰”,橋塔是大跨度橋梁的主要受力構件,隨著高度的增加,測量時受到溫度、大氣壓強、風荷載等因素影響而更為突出,精準控制其形態的難度也隨之加大。
為提高橋塔的形狀精度,減小橋塔施工放樣誤差,莊光陽帶領團隊摸索創新使用追蹤棱鏡“隨動修正技術”,采用全自動、高精度三維多測回測角的觀測方法,有效且高效地解決了索塔“動態”施工平面位置的控制難點。
實踐證明,黃茅海大橋索塔、鋼錨梁及索導管施工控制精度滿足設計及相關規范要求,此綜合測量技術對以后特大型橋梁超高橋塔的建設有著借鑒及應用的意義。
誤差比繡花針“針尖”更細
2020年6月,莊光陽來到黃茅海跨海通道。這里的海灘引橋為淤泥層達二十多米的魚塘及灘涂地,需要搭建長達十公里的鋼棧橋。這樣的地質狀況及區域條件,測量控制網的工作是重點也是難點。
在他的帶領下,最終項目跨海高程傳遞各項指標滿足二等規范要求,其中環閉合差只有0.4毫米比常用繡花針直徑更細,遠低于二等規范要求的5毫米。此外,黃茅海大橋三主塔導線測量控制網的布設,數據成果顯示長約1.7公里的導線,角度閉合差只有3秒,相對精度高達二十萬之一,遠超公路二等規范精度要求。
與超長跨海測量“較勁”
所謂一鳴驚人,無非都是厚積薄發。
此前,莊光陽曾參與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部位于海中,沒有任何高程控制點,施工測量技術難度大、精度要求高。為此,他帶領項目課題組開展了《長距離跨海高程測量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科研攻關,主導和掌握了超過3500米長距離跨海高程傳遞測量、不利天氣條件及測站不穩條件下的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填補了國內該領域技術空白。
26年來,爬山越嶺,踏浪灣區,莊光陽先后給港珠澳大橋、清云高速肇云大橋、黃茅海跨海通道等九個重點項目“穿針引線”,測量總里程達70公里,涵蓋特大型橋梁13座。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