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實習記者宋宛姿、記者孔海麗 香港、北京報道
“你的愿望達成了,可以買房了,不用等畢業了。”
吳瀟宇有些摸不著頭腦,給地產代理商緩緩打去一個問號。隨后,吳瀟宇看到了新聞。
就在幾小時前,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取消實行了長達14年的樓市“辣招”。這意味著,所有住宅物業交易無須再繳付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
樓市購買力應聲彈起。據中原地產數據,新房市場方面,“撤辣”十天內已有超過1500宗成交。而去年香港樓宇總買賣合約登記數已跌至1991年以來最低點,二手住宅銷量也創下28年新低。
至3月15日,距宣布“撤辣”已有兩周時間,香港新房、二手房依然成交火爆。
在成千的準買家里,有人剛取得香港身份,終于看到安家曙光;有人看好樓市走向,爽快地一擲千金只為投資;而有人擔心后續樓價激升,貸款優惠下調,急忙入市。
寒冷經年的香港樓市,走進了春風里。
吳瀟宇抑制不住興奮,轉手便將新聞截圖發給了父母,父親秒回,“快去看樓!”
自2019年離開家鄉福建赴港求學,吳瀟宇以學年為單位租房。
每學年開端,“住哪兒”的問題總困擾著吳瀟宇。過去幾年,她長租過酒店,也租過住宅,月租12000到18600港幣不等。疫情結束后,酒店租金上調,吳瀟宇直呼“租不起”。當下,吳瀟宇月租21000港幣左右,不包含水電費。
考慮到家中弟弟日后可能也在港發展,今年大三的吳瀟宇曾和父母商量,明年一畢業找到工作,就申請按揭買房。如今,撤辣消息意外傳來,吳瀟宇撒腿跑向售樓處。
3月3日,九龍石硤尾附近以小戶型為主的某樓盤開盤,吳瀟宇在地產代理商的帶領下參與了首輪抽簽,希望在放出的138個單位里能抽中三房,買來自住。
沒有意外,138個單位在四小時內全部售罄。吳瀟宇中意的三房單位,在喊到六十幾號時便宣布售空。
兩天后,吳瀟宇的母親感冒剛一恢復,便迅速抵港,想一同參觀位于新界康城的某英式樓盤。然而,“當時想買總價600萬港幣的一套,剛到就已經被人買走了。后來看了總價650萬港幣的一套房,由于按揭沒弄明白,猶豫了不敢定下去,結果很快也沒了。”
當下,吳瀟宇一邊研究著怎樣申請按揭,一邊關注著各個樓盤動態。目標是在上半年買到中意的房子。
馬丁也是搶房大軍的一員。
過去一年,馬丁同妻子一閑下來便在香港看房子。馬丁來自北京,從事地產保險等領域的咨詢工作,這幾年,馬丁幾乎每個月都需要“跑好幾趟香港”。妻子是香港身份,隨著預產期臨近,買房的心情起來越急迫。
“撤辣”當天,馬丁一聽到消息,在“腦子剛啟動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下意識發了條朋友圈,覺得“香港不限購了,挺厲害”。爾后,反應過來的馬丁趕到出入境處辦理簽注,同時跟地產代理商聯系,縮小目標范圍,“起碼不瞎買”。
3月2日,線上了解眾多樓盤后,馬丁和妻子逐漸鎖定了位于九龍城的某樓盤,“擁有全港校網最多最好的學區”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
馬丁的急迫,并不孤單。
據中原地產統計,“撤辣”后五天之內,即2月28日至3月3日,香港新房市場共錄得近590宗成交,比2月全月約276宗的2倍還多。僅3月2日和3日周末兩天,就有452宗,而此前一個周末只有24宗。
3月4日,當馬丁和妻子的航班剛落地香港,代理商的消息跳了出來,“大哥,只有一套了。”
趕到售樓現場,馬丁發現,許多準買家都是拎著行李前來,沒拎行李的,據馬丁觀察,“多是比較近的,像廣州的購房客”。售樓處、樣板房、簽約處,“水泄不通”四個字毫不夸張。
馬丁原本計劃購入一套兩房,但現在剩下的最后一套是一房,“沒得挑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買下了它。
馬丁說,像他這般“當即入手”的購房客里,很大一部分都是本就有著自住需求的香港新居民。
為吸引更多人才,港府于2022年10月取消“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兩個月后,“高才計劃”啟動,取得香港戶口的方式進一步拓寬。截至2023年11月,香港各項人才措施申請者超過20萬,約是2022年的4倍。
在馬丁看來,通過這樣一系列人才措施拿到香港身份的人,都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而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來香港定居,“看重的就是教育。”通過香港的DSE考試,可以考回內地大學,也可留在香港或出國。因此,“想在香港上學,就自然會考慮租房買房的問題。”
然而,過去兩年,香港樓市持續低迷,房價幾乎跌回七年前,買家“難以下手”。
突然的“撤辣”,相當于購房成本直接打了九折,點燃了積壓已久的購買力,剛需奔涌而出。
馬丁其實也想過,等妻子八月生完孩子,他們回內地居住時,可以把剛剛盤下的房屋出租。因為“租售比很高”,而“小戶型的房屋也好租”。
有類似想法的買家并非馬丁一家。
十多天時間新房超1500宗成交的背后,顯然有“剛需”之外的手在推動。
上海的林昱是金融行業從業者。去年,他同女友一起通過“高才計劃”留在了香港。
此前,林昱考慮到今年結婚后,也會接父母到港居住,計劃買房自住。“撤辣”推動了二人買房的決定,甚至生出了“額外買兩套放租”的念頭。
“撤辣”當天,林昱收到同在香港的朋友消息,稱自己正準備給定金買房,結果二手房的房東突然加價,直接提價“5%-10%”。
林昱覺得“夸張”之余,也意識到,如果再晚些進場,“樓價或許就不是現在這個數目了”。
在他看來,即使沒有“撤辣”,香港房價繼續下跌的空間已然不大。“撤辣”后,不少香港本地銀行紛紛降低了貸款的優惠力度。
參觀了一些新盤后,他們還是選擇了之前就看中的那套商品房——位于南昌站附近,背靠西九龍,“地段好,配套好,交通也方便”。
林昱坦誠地說,原本二人只打算入手一套三房來自住,但“‘撤辣’力度太大了”,加之租金上漲趨勢明顯,當下決定再入手兩套二房,用來出租。
據林昱介紹,香港優質的房產,租金回報率普遍在5%左右。
2021年赴港的郝捷,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內地一所985大學畢業后,郝捷來到香港就讀數據科學碩士,后留港工作,曾創業做數據分析,也做過學生公寓。
2023年10月前,高昂的稅費令郝捷“完全沒考慮過”在港買房。后來,“先免后征”政策出臺,郝捷開始留意香港樓市。只是由于樓價“跌得厲害”,郝捷一直在“等”。
“撤辣”前幾日,郝捷留意到幾大開發商的樓盤一下子取消了很多優惠,嗅到樓市即將變動的郝捷,2月24日關注了一個主打小戶型的樓盤,并參與了25日該樓盤的抽簽,成功抽中一套三房。
3天后,郝捷看到撤辣消息,覺得自己賭對了。他已交了部分定金。
當下他同妻子是在港租房,郝捷坦言,在港買房更看重其投資屬性。
自住是“求一個面積大,住得舒服”,但放到香港租務市場中,面積大的房子每平米租金反而低。“1000尺的房子租金大約在30000港幣左右,而一個250尺的房子租金也可達15000港幣。總價差了4倍,租金卻只差了2倍。”郝捷說。
據郝捷介紹,“目前市區單間租金基本在7000到8000港幣不等”,而就郝捷抽中的那套房屋而言,“開發商恒基地產專做納米樓,425尺的單位可獲四個租戶。如果按總價630萬港幣、租金28000港幣計算,最高回報率甚至可以達到5.3%。”
郝捷計劃再買一套價值500萬到600萬港幣左右的住宅單位用以放租。
從港島、新界到九龍,新房市場熱氣撲面。
3月8日,記者剛走進新界康城某樓盤,一位在保安亭內“守株待兔”的銷售便走了出來,招呼道,“看房嗎?”隨后一路介紹相關情況。
在示范單位樓層,走廊兩側的大小單間內,香港各地產代理機構工作人員一字排開,看到客人過來都熱情相迎。
據該樓盤的銷售王小辰介紹,過去,該盤每月銷量在十幾單,而“撤辣”不到10天,已達60多單。
開發商也趁機促銷。王小辰補充說:“‘撤辣’后,樓盤規定,如能在繳納定金后90天內將剩余款項交齊,購房者可獲8%的折扣。”
位于新界火炭的某豪宅樓盤,背靠港鐵東鐵線,可直達九龍、港島,到深圳也只有幾站地鐵,這樣的地理優勢令該盤于“撤辣”前便早早實施起了抽簽制度。
“撤辣”后,為應對涌來的大批量買房客,開發商不得不臨時調整抽簽制度,將從前較為隨機的抽簽日改為每周日抽簽,而且購房者必須親自持身份證到場。
九龍石硤尾一處新樓盤邊上,香港某主流地產代理機構的從業者俞磊和同事幾人正手持幾張彩色樓紙,倚著一旁的圍欄四處張望。當記者走近,俞磊問,“是看房的吧?”
俞磊指著尚未竣工的樓盤介紹:“這個盤剛剛來了個西餅客,一下子帶走了24個單位。”“西餅客”是香港地產業內用以代指一擲千金的豪客,這些買家通常如買西餅般一打打買入住宅單位。
香港樓市已許久未見“西餅客”。
談話間,俞磊的手機不停地響。來電都是想來看房的。
就他主理的這一樓盤而言,過去開盤半年,每天僅1、2個人來看,共賣出50戶單位;而“撤辣”后不到10天,每天上百人來看樓,賣出近380戶單位——10天的銷售量是過去半年的7倍多。
在俞磊看來,低價格、小戶型的特點,使得該樓盤在眾多樓盤里拔得頭籌。這種開放式、一房單位,“蠻好出租”、“很有吸引力”。
隨后,俞磊提出一同去看看樓花。由于商務用車不夠,記者就同另外一對代理商、準買家共同乘車前往樓花所在地。
樓花入口,眾多銷售立成一排。最前排的銷售見到代理商,第一句話便是,“什么客戶呀?”而俞磊們的回答一般是:內地客、香港本地客或是其他。
看房的人可以用“絡繹不絕”四個字來形容。因為房型面積不大,大家進出時都要側身禮讓。據俞磊介紹說,“撤辣”后,內地、香港本地的買房客基本是“五五開”。
臨近黃昏時分,俞磊在一旁不時地看著手表,顯得有些緊張。原來,幾小時后,他將和妻子一同參與該樓盤的第二輪抽簽,共800余人參與,放出單位僅200個。
次日,俞磊發來消息,“中了開放式,真好運!”從事地產代理多年,他看好石硤尾附近這套樓盤的投資價值,而“撤辣”也令其不再需要額外承擔購入第二套房屋而帶來的15%巨額稅款。
據俞磊透露,像他一樣,從事代理職業,在火熱行情中已經或準備下場買房的人,并不罕見。
香港樓市的溫度,眼見著升高了。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