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的大健康產業布局再邁關鍵一步。12月23日,海爾生物發布關于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停牌公告顯示,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正在籌劃,由海爾生物通過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這是一場“蛇吞象”模式的并購交易:截至停牌前,海爾生物總市值為111.9億元,而上海萊士的總市值則高達479.3億元。
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均為海爾集團公司控制的上市公司。對于這一吸收合并之目的,海爾生物在停牌公告中表示,為打造一流的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布局并發揮協同價值,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12月24日,中新健康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海爾生物,其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只是一個初步的提示性公告,具體的換股價格、員工安置、債權債務處理等細節將在后續的交易協議中明確。同時,該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將繼續專注于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不會完全轉型。
海爾集團擬吸收合并上海萊士
繼斥資125億元溢價收購上海萊士后,海爾旗下“同門兄弟”將上演重組戲碼。
據公告披露,12月20日,海爾生物已與上海萊士簽署了《吸收合并意向協議》,關于本次交易的具體交易方案、換股價格、債權債務處理、員工安置、異議股東保護機制等安排將由雙方溝通、論證、協商后,在正式簽署的交易協議中進行約定。
海爾生物強調,本次交易尚處于籌劃階段,具體交易方案尚存在不確定性。
海爾生物是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創新戰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生物營業收入17.82億元,同比下降2.43%;歸母凈利潤為3.09億元,同比下降13.45%;經營業績有所承壓。
于1988年成立、2008年深交所上市上海萊士,被外界稱為“血王”。主營業務為生產和銷售血液制品,主要產品為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類產品等。
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萊士營業收入為63.14億元,同比增長6.39%;歸母凈利潤18.38億元,同比增長2.81%。其營收規模在A股血制品上市公司中排在首位。
股權層面,二者最大的關聯在于同屬于海爾集團體系。今年6月,海爾集團正式完成對上海萊士的收購,集團以125億元的總價獲得了上海萊士20%股份并控制26.58%的表決權。7月,海爾集團正式成為上海萊士實際控制人。
上海萊士與海爾智家、海爾生物、盈康生命、雷神科技共同構成了海爾集團的上市版圖。其中,海爾生物、上海萊士、盈康生命均在海爾集團大健康生態品牌“盈康一生”旗下。
本次海爾生物擬吸收合并上海萊士,或可視為海爾整合血液產業鏈的重要舉措。在12月13日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海爾生物就指出,“公司后續的外延并購將繼續聚焦戰略,重點圍繞血液、實驗室等產業,精心挑選具有高技術壁壘和巨大發展潛力的企業,來強化公司的主營業務。公司的并購行動并不是單純追求規模擴張或短期利潤增長,而是旨在通過技術提升和業務協同,實現長期的戰略目標。”
盈康一生方面向中新健康表示,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不僅歸屬于同一實控人,屬于同族兄弟合并,未來兩家公司在產業鏈中具有較好的業務關聯性,有利于未來協同發展、做大做強。
血液制品行業集中度提升
海爾生物計劃合并上海萊士引發廣泛關注,其原因之一在于血液制品行業的特有封閉性。
血制品行業被業內公認是壁壘較高的行業。東吳證券研報顯示,血制品原料是人體血漿,血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類制品,其應用范圍廣泛,在危重癥醫學、遺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的治療中占有重要位置。
而從提取端來看,大部分血液制品不能通過生物重組技術制造,而只能通過健康人體的血漿提取。這一特性使其具備強資源屬性,生產牌照亦存在稀缺性。
基于資源品特點,漿站數量是采漿量的基礎,而且2001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表明從2001年起,不再批準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進一步明確了行業高壁壘屬性。
有研報顯示,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不足30家。中新健康注意到,近年來,國內血液制品行業的并購整合步伐顯著加快,派林生物、衛光生物、廣西冠峰、上海萊士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相繼發生變更。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今年7月,博雅生物收購綠十字香港100%股權,從而間接收購境內血液制品主體綠十字。綠十字擁有白蛋白、靜丙、VIII因子、纖原、乙免及破免6個品種16個品規,有4個漿站,2023年采漿量104噸。8月,天壇生物收購中原瑞德100%股權,交易完成后,天壇生物新增一家血液制品生產企業、5個在營單采血漿站。
山西證券發布的研報數據,國內血漿需求量已超16000噸/年。2023年,國內共采集血漿12079噸,較2022年增長18.6%,但仍存在著近4000噸的供應缺口。
在行業集中度持續加強的背景下,并購重組已成為血制品企業拓展血漿資源、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在這條寡頭競爭的血液制品賽道上,還會繼續吸引更多產業資本的入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