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精神衛生領域專家12日在上海表示,改善精神障礙有利于促進軀體疾病的共病管理。
記者當日從“第十屆全國精神專科醫院院長論壇”上了解到,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存在“雙向”關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常與精神障礙共存;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易患軀體疾病或者與軀體疾病共存,增加醫療成本和診療難度;精神障礙的病恥感嚴重阻礙慢病管理。
作為“2024年心理健康普慈論壇”分論壇,院長論壇由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和上海市醫院協會精神衛生中心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和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精神健康醫學分會共同承辦。來自中國各地的近200位精神衛生領域專家參與院長論壇。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趙敏希望專家學者們通過跨學科的思想碰撞和現代精神專科醫院管理理念等的深度分享,探討新技術、新模式應用帶來的挑戰,推進精神醫學專科高質量發展。
在院長論壇上,多位專家不約而同認為,需要建立綜合醫院非精神科精神衛生服務模式:可以通過構建主動服務模式,基于自愿的早篩查、早干預,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精神健康;加強對非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其專業知識技能。精神科醫師可駐扎非精神科,促進非精神科與精神科緊密聯系,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聯絡會診及轉診路徑;同時,積極開發智慧醫療模式,實現高效篩查和有效管理,最終形成實時監測、評估、預約診療系統等,進一步加強綜合性醫院對非精神科患者的精神衛生服務。
在分享精神科特色診療技術時,多位專家概括了包括基因檢測、腦誘發電位、多導睡眠監測、體動記錄、腦部影像檢測、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等在內的診療技術。專家們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閉環神經調節、腸道菌群干預、腦脊液相關治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都將為精神醫學的診療注入“新鮮血液”。
在“聚焦新技術、新模式,深化精神醫學專科高質量發展”的討論中,多位專家認為,精神專科醫院建設需要持續探索新模式,注重解決疑難危重癥,聚焦人才梯隊的培養、多學科的聯動、科研平臺的搭建、管理效率的提高。一種新穎的“流動式醫療”的形式在討論中備受關注,即:病房組織開放式流動醫生,固定護理團隊,各科室醫生流動進入開放病房,根據病人的需要選擇不同的醫生團隊。這樣既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又有望形成住院或門診亞專科,進一步細化病種分類和診療,提高效率。
當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對記者表示,人類90%的腦發育是在5歲前完成的,兒童早期大腦發展具有高度可塑性,嬰幼兒階段是腦智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懷孕到3歲是兒童體格、認知及情緒發育最關鍵的時期,要把有利因素最大化,不利因素最小化。
她認為,當下,兒童健康內容包括生存健康、營養體格和腦智心理,工作模式從衛生領域到多學科合作。
上海市醫院協會精神衛生中心管理專業委員會主委、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邵陽當日表示:“全國精神專科醫院院長論壇作將繼續充分發揮論壇的特色優勢,展現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學科新發展,發現和推廣先進管理經驗。”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