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根葉、各類蔬果經脫水、保色、壓制、干燥處理后,經過構思拼貼,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裝飾畫作,這就是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押花技術。在葉榭鎮井凌橋村,一家以“花”為主題的藝術工坊坐落于鄉野,取材于地頭,當地農戶則在這里參與學藝創作,依托非遺技藝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
濃郁花香激發創作靈感
走入井陌花開植物藝術工坊,花香迎面襲來。金魚草變身為柔軟柳枝,各色花瓣則組成七彩祥龍之鱗……花藝展示區內,鮮艷花卉在押花師張俊莉的巧手下,變成了一件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今年6月,張俊莉與丈夫蒼鶴將原來位于市區的工藝花坊搬到了井凌橋村,花坊不遠處便是松江最大的花卉種植基地——長三角花卉科創產業園。蒼鶴告訴記者,小鎮的“花香”正是吸引他們的特色之一。“我們在這里光是玫瑰就見到了300多種。”蒼鶴驚嘆道,“空閑時便會去逛一逛,那里的上千種美麗花卉和獨特的田野風光不斷地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
農家阿姨亦有創作潛力
豐富的鮮花資源固然令人驚喜,而在一次線下體驗活動中,張俊莉、蒼鶴還發現,周邊農戶中有不少人具備創作潛力。“農村阿姨長期和田地打交道,對各類植物花卉比較了解,作品中也顯現出鄉土特色。”蒼鶴說。
村民姚米芳便是其中之一。在押花師的指導下,只見姚米芳與小姐妹把成型的干花花材進行修剪處理,并根據花形花色在團扇扇面上將其組合成各種圖案和形狀。水仙、月季、多色玫瑰……很快,在諸多鮮艷花材的點綴下,扇面栩栩如生,盡顯自然之美。“我平時就喜歡擺弄花草,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押花手藝,蠻喜歡的。”姚米芳說。而這也讓張俊莉、蒼鶴萌生了讓村民加入創作團隊的想法。
非遺古技助力農戶增收
如今,像姚米芳一樣,經過數次培訓后,來自周圍村落的數名農家阿姨已經成為了工坊內常來報到的“花藝師”。她們的作品多為團扇、筆記本、燈飾、花藝小畫等熱銷手工藝品,每人一天可做15至20件,既緩解了工坊的制作壓力,也為農家阿姨帶來了每日上百元的額外收入。“可以在‘家門口’打短工,自家的活也不耽誤,挺好的。”采訪時,姚米芳一邊押制花材,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事實上,基于葉榭鎮豐富的鄉野文化資源,藝術工坊的活動版圖還在不斷延伸,與當地農戶的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寬。“我們計劃將押花技術與葉榭當地非遺文化相結合形成系列產品,后續手工體驗、青少年研學等活動也將陸續開展。”蒼鶴介紹道,“希望更多的當地村民能成為我們的‘講解員’‘體驗官’,讓藝術在鄉野中煥發新生。”
附件: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