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4日mdash;16日,2024SID顯示周在美國加州圣何塞博覽中心舉辦。TCL華星在展會期間發布了包括手機、平板、車載、TV等顯示產品,例如14quot; 2.8K印刷Hybrid OLED顯示屏、全球首款7.85quot; Tandem三折柔性折疊屏、廣視角的HVA 85吋產品(85quot; UD w-HVA Pro)等,這些產品搭載了TCL華星自研HVA、HFS、MLED、MLCD,以及自主創新的印刷OLED、柔性OLED等未來顯示科技。
TCL華星CEO趙軍在展會期間表示,市場不斷發生結構性變化,OLED進入了持續快速增長的機遇期,TCL華星除持續推進FMM OLED技術外,也在積極探索其他OLED技術方案。
面板行業有著特殊的規律,每一次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出現,都會改變原有的市場格局,從美國到日本再到韓國,行業的主角一直在更換。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廠商的入局,包括TCL、海信在內的一些廠商逐漸占據上風。
根據CINNO Research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分地區來看,韓國地區份額已縮窄至46.6%;中國廠商出貨份額占比53.4%,同比增加15.6%。
在SID召開之前的幾天,趙軍也就印刷OLED技術的發展潛力,OLED、Mini-LED直顯、Micro LED等技術路線之間的競爭格局等相關話題同包括藍鯨新聞在內的媒體進行了對話交流,內容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有所刪減。
Q:印刷OLED技術目前在業界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TCL華星如何看待這項技術的商業潛力?
A:目前來看,蒸鍍的OLED技術是市場的主流,已經在手機、筆電、平板得到廣泛地應用,但它比較大的問題是成本競爭力是有限的。
OLED已經有10年的發展歷程,近10年來除了蒸鍍之外,其他的OLED技術也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主要有兩項技術,一個是TCL華星主導的印刷OLED技術,還有一項是光刻OLED技術。
這三種技術的方案各有優劣勢,對于光刻的技術方案來講,目前主要是存在著工藝非常復雜,多重的蝕刻會導致量產良率受到非常大的考驗,它的技術成熟度還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進行檢驗。
印刷OLED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它在畫質、在功耗、在壽命方面已經達到了接近量產的狀態。另外它在成本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
Q:TCL華星在這方面有沒有相對具體的規劃?
A:目前已經完成了印刷OLED設備在武漢華星的裝機,正在進行量產前的相關準備,預期還是會按照原有計劃,今年年內會實現印刷OLED產品的小批量量產出貨。第一支產品應該是高端的醫療顯示產品,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推向市場。
Q:TCL華星目前對Micro LED是怎樣的規劃?以及現在面板行業是LCD主導,但現在有OLED,有Mini-LED直顯,還有Micro LED,您怎么看技術路線之間的競爭格局?
A:LCD處于非常成熟的階段,包括中低端的手機、主流的IT和車載產品,以及幾乎所有的TV產品上,都是主要的應用趨勢。
快速成長的市場是OLED,OLED在手機方面已經成為中高端手機的首選或標配,未來OLED主要的變化趨勢就會在中尺寸,主要在平板、筆電和高端的顯示器方面,OLED的滲透率會逐漸提高,這是目前業界普遍形成的基本共識。
但提高的程度大概率沒有辦法像手機那樣占到50%或者更高的,可能占到10%-20%,不會超過30%,畢竟成本偏高。
在TV為代表的大尺寸方面,OLED很難再有機會成為TV產品的主要技術路線了,還是由于成本的問題。
Micro LED,至少在某些特定的領域里接近成熟,但問題在于它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會導致應用的場景變得非常窄。我們反倒看好Micro LED在一些特殊場景的應用,比如說大尺寸的、高亮的車載HUD,抬頭顯示的領域。
Q:TCL印刷OLED技術,特別是針對中大尺寸產品的應用場景,終端用戶能夠在哪些地方體驗到印刷OLED和其他顯示技術的一些差異?
A:印刷OLED在畫質方面已經達到了主流的OLED水平。尤其對文本顯示方面,采用了Real RGB的像素設計,在文本顯示方面比現在的顯示方案有更加銳利、更加清晰的顯示效果。
現在功耗的表現已經非常接近蒸鍍OLED的水平。后面隨著原材料進一步的精進,包括在顯示器件設計方面進一步的優化,未來甚至能趕超主流的OLED技術;在壽命方面,印刷OLED已經實現了對主流OLED技術的趕超。
Q:印刷OLED產業化在加速,您認為接下來當前存在的比較大的挑戰會在哪些方面?
A:比較大的挑戰我覺得取決于我們自己。
現在用來進行產業化嘗試的線是5.5代線,產能較為有限,也是一條低世代的線,其產能和成本的競爭力不足以把印刷OLED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我們更多的是依靠這條線做量產化的探索。
最大的限制是缺一條有充分競爭力的,有足夠產能的高世代的生產線。做這個決策畢竟要花不少錢,所以我們會在各種因素、各種條件成熟的情況之下,適時地做決策。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