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強省會陸續完成突圍,萬億城市的主戰場,終于落到了非省會城市頭上,常州、煙臺、唐山……都是未來兩年“升級”的熱門選項。
而作為昔日“中西部非省會一哥”,洛陽在過去幾年被一個個“小兄弟”趕超,經濟總量已在5000億區間徘徊4年之久。對比此前“雄心勃勃”提出的2025年經濟總量突破萬億的目標,留給洛陽的時間已經不多。
近日,洛陽市委政研室發布調研報告稱,為推動洛陽加快實現萬億級經濟總量目標,市委政研室從13個在過去10年間經濟總量從5000億元增長至1萬億元左右的城市中,選取了南通、合肥、長沙、泉州、常州5城進行專題調研,學習借鑒其邁向萬億GDP過程中的經驗做法。
眼看著曾經實力相當,甚至不及洛陽的城市,如今已成為學習追趕的對象,洛陽距離萬億目標還有多遠?又向兄弟城市取回了什么經?
看差距
2023年,“停更”一年的“萬億俱樂部”有望一次性迎來常州、煙臺兩名新成員。在其身后,唐山、徐州、大連和溫州4個準萬億城市也將在未來幾年陸續完成晉級。
值得注意的是,6座準萬億城市,無一例外均來自沿海省份,僅江蘇、山東、浙江三省就占據4席。隨著這些城市陸續晉級,江蘇將以5個萬億城市數量領跑全國,廣東4城排名第二,山東、浙江以3城并列。
相比之下,同屬GDP前五強省份的河南,能拿出手的仍然只有鄭州一座萬億城市,出現明顯斷層。換句話說,河南亟需培養新的“萬億后備軍”。
其中,GDP僅次于鄭州且定位副中心的洛陽,無疑被寄予厚望。
早在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就明確提出,洛陽作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要錨定萬億級經濟總量目標。
此后,洛陽也在多個規劃文件中明確目標:到2025年,經濟總量突破一萬億元。
然而,近年洛陽經濟發展接連失速,要如期完成這一目標難度極大。通過“走出去”學習借鑒,或許能打開一些新思路。
學習對象為什么是南通、合肥、常州、長沙、泉州?
根據洛陽市委政研室發布的《關于對洛陽加快實現萬億級經濟總量目標若干關鍵問題的調研報告》稱,從13個城市中選擇上述5城,是“綜合考慮經驗做法的可借鑒性”的結果。
從經濟走勢看,這5座城市經濟總量從5000億級增至萬億左右,合肥、長沙用了6年,南通、泉州、常州用了7年。
若從2019年洛陽GDP歷史性跨上5000億臺階算起,其計劃完成到萬億的躍升時間也是6年,與上述5城十分接近。
再往前追溯,這5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其實曾一度和洛陽相當,甚至不及洛陽,但卻在近20年內完成追趕反超,將洛陽遠遠甩開。
比如合肥。2003年,合肥、洛陽GDP分別為484.96億元、686.2億元,洛陽*優勢超過200億元。而到了2022年,合肥GDP已突破萬億、達到1.2萬億元,洛陽卻還停留在5600多億元,經濟總量不及合肥的一半。
再比如,2012年,洛陽和常州GDP差距為900多億元,到2022年已擴大至近4000億元,短短十年就翻了4倍多。
找“坐標”
從曾經平起平坐到如今實力懸殊,發展差距背后,是值得洛陽反思與學習的進步空間。
通過調研學習,洛陽在幾個兄弟城市身上學到了什么?
從調研報告內容看,對5個城市的經驗總結涉及產業、科創、人口、文旅、消費等多個領域,其中也不乏一些耐人尋味的新思考。
比如,“產業分工”“協同”“互補”等詞在報告中屢被提及,頗有些“跳出洛陽看洛陽、跳出河南看洛陽”的意味。
此前就曾有專家分析,艱難轉型中的洛陽,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或集群尚需時日,“光靠一個城市單打獨斗不行,應和周邊城市形成協同發展格局,實現跨區域合作,謀求組團式發展”。
另一個重要背景是,就在一個月前,河南官宣《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已于近期正式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鄭州都市圈由此成為全國第10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
不同于其他國家級都市圈,鄭州都市圈規劃提出“主副協同”的新格局,分別將鄭州和洛陽確定為一主一副兩個中心城市。這顯然也意味著洛陽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定位轉變。
根據預測,未來我國區域經濟呈分化極化態勢,70%以上的新動能都將出現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內。
而放眼南通、常州、東莞、佛山等城市的萬億GDP躍升路徑,融入都市圈、城市群為其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而找準自身在區域產業分工中的定位、構建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成為其承接中心城市資源外溢的關鍵所在。
這也正是眼下擺在洛陽面前的難題。
調研報告直言,在地區分化極化的大趨勢下,洛陽作為中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面臨著資源持續外流、發展被邊緣化的風險。“如果不能找準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在未來發展中將面臨極大被動。”
作為“副中心”的洛陽,應該如何找準自己的坐標?
從公開報道看,鄭州都市圈提速建設的發力重點之一,正是推動都市圈產業發展分工協作提質。
報告建議,與周邊城市構建合理產業分工體系。具體而言,立足洛陽“四新一裝備”等重點發展產業,與鄭州、西安兩都市圈之間建立起功能互補、產業錯位的分工體系。
比如,鄭州、西安兩市都計劃建設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到2025年預計產能突破200萬輛。在此背景下,洛陽可以在動力電池、鋁車身、車用工程塑料、功率半導體等領域與其配套,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破“瓶頸”
調研報告另一個著墨頗多的詞是“人口”,全篇下來共提及52次之多。這背后蘊藏著洛陽不得不直面的現實挑戰——人口和人才的流失。
在都市圈、城市群一體化進程中,資源外溢與虹吸效應往往同時存在。尤其在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人口的吸納力更甚。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河南凈流出人口達1483萬人,是全國凈流出人口最多的省。洛陽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2019年5月,洛陽市統計局曾對外公布一組數據——2018年洛陽凈流出人口24.82萬,官方首次確認洛陽屬于人口凈流出城市。
從人口總量看,經濟體量排名全省第二的洛陽,常住人口數量僅位居第五,不及南陽、周口、商丘等地。
2022年,洛陽常住人口707.9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萬人。對比之下,合肥、長沙人口增量均超過15萬人,鄭州增量8.6萬人。
放到省內,在2012~2022年的十年間,鄭州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從9.9%增加到13%,增長超過3個百分點;洛陽則從7%增至7.2%,僅增長0.2個百分點。
更關鍵的是,人口流失疊加人口增長乏力,將帶來一系列更深層問題。
調研報告提醒稱,隨著老齡化、少子化問題日益突出,預計洛陽勞動力人口比重將持續下降。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吸引人口流入、遏制人口流出,將導致人口結構的進一步失衡,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數據顯示,洛陽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從“六普”時67.7%下降至“七普”的60.84%,“七普”比重及十年降幅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一點,在洛陽此次的5個學習對象中,同樣有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南通持續實施針對南通籍人口的“通籍英才歸雁”計劃,推動滬通兩地“三個一百”工程等,全方位承接滬蘇地區優質人才資源。自2017年以來,通籍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率持續增高,“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的人才外流局面得以扭轉。
進一步看,這13個萬億級城市在過去十年中,在放開落戶門檻、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大學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發力,常住人口平均增幅達16.5%,不僅顯著高于全國人口增速,也跑贏了所在省、所屬城市群的人口增速。
就在近日,洛陽市人才集團揭牌成立,被寄望于以市場化管理突破體制機制束縛,實現人力資源的調配、整合及優化,從而打破區域引才瓶頸。
用當地媒體的話說,就是要讓人才這個“關鍵變量”,成為洛陽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