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引聚金融活水 激發市場活力——北京“金管”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報道。
從1993年國務院批準《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正式明確在西二環阜成門至復興門一帶建設國家級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建設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拉開序幕。今天的金融街流傳著“以0.02%面積貢獻近40%金融業增加值”的佳話,區域內擁有金融機構1900余家、重點金融機構800余家、總部企業175家。
黨的二十大以來,北京市持續加強“兩區”“三平臺”建設,金融資產總量超200萬億,約占全國的一半,大量中外資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組織匯集,金融業改革開放邁向新臺階。
支持北京證券交易所制度創新和高質量的擴容,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資產管理高地,推進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建設,基礎設施的公募REITs試點規模全國領先……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召開之際,記者走訪北京金融業部門和機構,探尋首都建設金融高地新動向。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沖在前
運營無人車超200輛、配送單量近400萬單……在北京亦莊新石器無人車展廳里,大屏幕上的數字實時跳動,顯示出城市發展新脈動。看著眼前景象,新石器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余恩源感慨:“公司初創期需要大量資金,銀行的首次貸款對企業意義非凡。”
該公司與北京銀行第一次接觸便獲得150萬元貸款。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北京銀行進一步加大信貸支持,為企業增額四次至1000萬元。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介紹,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已成為北京銀行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據了解,截至10月初,該行“領航e貸”正式授信金額超300億元,未來兩年將用千億元精準滴灌專精特新千企萬戶。
這是首都金融業以改革促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縮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首都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扎實推進一系列試驗性、原創性改革,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北京經驗”,在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點領域沖在前,真正發揮“排頭兵”“試驗田”作用。
在中關村,為服務尖端人才創新創業,北京試點建設“中關村科創金融服務中心”,用金融服務集成打造科創金融綜合服務體,以市場方式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產品,“并購貸款”“科技人才貸”“認股權貸款”等市場迫切需求的產品廣受好評。
“增量、擴面、降本”,這是接入北京金融綜合服務網50多家金融機構的普遍感受。解決信息不對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難點,北京建立專網,打通政務數據與金融數據的“斷點”,服務小微企業1088萬余家次,服務個人金融消費者近1600萬人次。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北京市轄內科技信貸余額8894億元,存量企業客戶數2.3萬戶,較年初增長12.1%,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金融助力。
創新監管體系建設的“北京樣本”
從10年前的“動批”市場啟動疏解,到5年前的金科新區啟動建設,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時代課題,金科新區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
引進網聯清算、光大云繳費、金融網關信息服務、建信金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資本市場創新監管試點。在首批納入試點的16個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項目中,6家金融機構項目入選,凸顯了金融街中國版“監管沙箱”的核心承載區優勢。
6日,在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第二批項目遴選專家評審會上,28個項目完成評審。北京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與第一批相比,第二批項目呈現出參與主體進一步豐富、應用探索更前沿、業務場景廣泛多樣等特點,展現出首都持續完善試點監督機制、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態勢。
在深入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同時,北京支持企業持續開展金融相關設施關鍵技術創新。
紙幣清分機用于人民幣紙幣的點鈔、計數、識別,在銀行業務中扮演重要角色,長期以來我國各銀行所使用的大型清分機以進口為主。“我們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創的C1型大型清分機,打破了進口設備在金融領域長期以來的壟斷。”中鈔長城金融設備控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這款設備已在人民銀行多個鈔票處理中心交付使用。
不斷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
新設巴基斯坦哈比銀行北京分行、塔吉克斯坦東方銀行北京代表處、獨資貨幣經紀公司上田八木、匯豐保險經紀公司、渣打證券……近年來,北京主動對接、有序引導、高效助推各類優質金融機構在京加速落地,諸多“首家”的背后正是北京持續深化金融開放合作取得的累累碩果。
作為我國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家外商獨資持牌金融機構,上田八木貨幣經紀有限公司僅用13個月就走完了以往需要4至5年才能走完的審批流程,開業兩年多來合作機構超過2100家。公司執行董事、總裁黃洪認為,在多項金融開放政策疊加支持下,公司發展前景更加光明。
緊抓“兩區”建設機遇,北京正加快打造金融開放新高地。2019年,北京推出十項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這份“大禮包”包括對外資金融機構建立服務管家制度、支持外資金融機構與在京科技創新企業深化合作對接,鼓勵依法合規有序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等;2022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金融開放方面,北京將重點圍繞“兩區”建設,在外資市場準入、人民幣國際化、跨境金融服務、國際金融交流合作等方面積極開展探索……
大和證券CEO耿欣認為,北京已成為外資機構落地展業的熱門之選,展現出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監管、市場、人才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為金融業開放提供了優質的環境與機遇,有力增強外資機構在華發展信心”。
數據顯示,“兩區”建設以來,北京市共審批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在京新設分行級以上機構52家,其中自貿區內機構14家;新設支行級以下機構167家,其中自貿區內機構28家。
工商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說,當前,繼續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將成為未來金融業開放的主要特征。“擴大制度型開放將更加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最終目標是切實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提升其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的能力。”周月秋說。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