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范易成10月16日報道:專注中小企業的創新培育,幫助企業實現“0”到“1”,累計孵化近千家企業,通過高質量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憑借工業領域的專業服務能力,奔走在全國各個工廠,為200多家制造企業把脈問診,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多年來,上海軟件中心工業智能技術研究所所長孔繁榮博士帶領團隊利用技術專長助推創業者實現夢想,賦能科技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發揚上海軟件中心的“首創”精神,用奮斗書寫著新時代科技從業者的責任與擔當。
孔繁榮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現
“慧眼識珠”的伯樂,累計孵化近千家企業
上海軟件中心于1984年成立,長期致力于軟件技術標準研究和軟件應用技術研究,通過技術服務和成果應用推動產業發展,為我國軟件行業做出了眾多開創性貢獻。孔繁榮所在的工智所前身是上海嵌入式系統應用工程技術中心,經過近20年技術積累和能力沉淀,在創新孵化、制造業能力驗證及評估、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開展的技術研發和服務在行業內逐步有了較高的知名度。
2009年,國內首個由政府主導的創業公共實訓平臺——中國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正式對外運營。憑借深厚的技術能力,工智所在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的全國招標遴選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運維機構。
為了更好的助力“雙創”,孔繁榮帶領團隊從“0”開始搭建信息電子產品實驗試制平臺。經過最初幾年的摸索,團隊逐漸找到了方向,在創業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專屬的?“研發+試制+產業+資本”?四位一體的應用創新體系,幫助小微企業渡過初創階段,培育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能力,為上海輸送了一大批極具發展潛力的創新型企業。
孔繁榮團隊十年如一日,始終用“初心”對工作,堅持7*24小時服務企業,全年無休,耐心聽取創業者的每一個訴求。有時為了幫助初創企業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團隊成員經常東奔西走尋找資源,也曾頭腦風暴到深夜,力圖使每一位創業者在創業路上沒有“后顧之憂”。
孔繁榮幫助創業者完成產品的試制驗證
十二年間,信息電子平臺結合自身優勢,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有效縮短從產品原型開發到產業化進程,在企業發展不同階段配合各類創投資本。目前,已累計孵化企業916家,4家企業實現掛牌上市。帶動就業7846人,提供試制服務175406次,降低創業成本2.23億,鼓勵創業企業完成785項知識產權申請,幫助企業獲得政策支持386次,舉辦創服活動478場。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迅猛發展。孔繁榮表示,很多企業有數字化轉型意愿,但因受制于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往往很難開展相關工作。“面對轉型困境,我們推動搭建資源和能力共享平臺,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共性需求,與合作伙伴推出輕量級、低成本、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即智能工廠彈性管控平臺。”孔繁榮介紹,通過“低代碼”定制化服務模式,中小企業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相關共性技術的研究也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
智能制造“全科醫生”精準“問診”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越來越多制造型企業開始投入到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駛上數字化發展的“快車道”。在建設制造強國的背景下,工智所依托科技部重大研發項目技術成果,運用多年積累的共性技術,從2021年開始,為制造業頭部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診斷評估服務,幫助制造業企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
記者獲悉,軟件中心參與制定了GB/T?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GBT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等多項國家標準。2021年10月,國家工信部發布全國首批6家由工信部授權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I類服務機構,上海軟件中心成功獲評,成為國內首批6家、上海唯一一家Ⅰ類服務機構。
孔繁榮告訴記者,2021年,工智所為上汽乘用車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進評估,成為上海市首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項目,也標志著上海成為繼深圳、無錫后第三個對標系列國家標準開展制造業成熟度評估的試點城市。同年,在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評選中,由工智所服務的上汽乘用車、上海華誼新材料榮獲此項稱號,彰顯了上海在國內制造業的領先地位。
服務制造業開展智能制造成熟評估
目前孔繁榮的專業咨詢評估團隊已有近百人的規模,多年來奔走在全國各個工廠,為制造企業把脈問診,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深入廣西、江蘇、浙江、江西、陜西、山東等多個城市,服務的行業已覆蓋了汽車、電子、化工、醫藥、快消品、煙草等各大領域,服務超過200多家重點制造企業,為推動國內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孔繁榮學的是計算機專業,近20年的時間里,研究的方向從軟件工程到工業自動化、工業控制,一直在和技術打交道。他始終認為,自己除了是管理者,同時也一直是一名研究者。“無論是創業孵化還是智能制造診斷評估,從我的工作經歷來看,技術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應用在不同領域。”
孔繁榮說:“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們要立足本職崗位,錘煉過硬內功,主動作為。進一步凝聚起奮斗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合力。未來繼續為我的國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提效賦能。”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