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進社區的線下講座,到電臺里季節養生、老年養生的知識講授;從電視熒屏中的健康專題節目,到社交媒體上的健康科普視頻,我在親身參與中見證了技術迭代對科普邊界的拓寬,也感知到健康知識日益多元廣闊的傳播空間。
于我而言,健康科普是給予亦是收獲,它讓我接觸到許多特別的患者。曾經,一名視力重影患者走進我的診室,還沒等我表達好奇,他便開口說道:“我在網上看過您的科普視頻,盡管視力問題不屬于內科,還是想請您幫我看看。”也許,科普的意義正是如此——為“遠方”的他們提供多一種選擇。
當下,“禁食辛辣”“全民三伏貼”“綠豆湯反中藥”等各類參差不齊的科普視頻充斥社交網絡,“怎樣飲食更健康”“如何運動更有效”“節令養生怎么做”等各類提問反映出群眾越來越高的健康需求,這些都激發了我的表達欲。
健康科普不是照本宣科,更不能拾人牙慧。養生專業理論和長期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我不盲目從眾的養生觀點。有些發燒不能輸液、有些腹瀉不能止瀉、手腳冰涼未必是寒、倦怠乏力未必是虛、多數人不適合“三伏貼”“三伏天曬背”、老年人謹慎“硬核鍛煉”等等,一個癥狀往往是多種致病因素的結果,眼見未必為實,要撥開重重迷霧,探究其本質。理論知識指導著我對現實案例的分析,案例不斷豐富著我的認知理解,也讓科普內容更真實、鮮活和生動。
健康養護是一件因時而動、順勢而為的事情。舉例而言,大多數老年人臟腑功能處于相對下降狀態,更應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經典中醫養生理論,跑山喊山、三九冬泳、單杠大回環等劇烈運動,不僅不是不服老的證明,反而是對身體機能的挑戰。對于晚餐后依然存在大量腦力或體力消耗的工作群體,加餐也未嘗不可。如此種種。不同性別、年齡,不同體質、體格,不同節氣、時令都影響著身體狀況,“何為健康”的答案更是因人而異。
醫生要成為健康守護者,更要成為精神支持者。制作健康科普短視頻是有感而發,我很期待把正確的健康知識和科學的生活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