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當前,我國人力資源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如何把握優勢、應對挑戰、主動作為,著力提高人口資源利用率?記者專訪了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
問:如何科學看待我國人力資源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認識、適應、引領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常態,科學看待我國人力資源發展新形勢。
從我國適齡勞動力數量看,總量呈現逐步減少趨勢,但勞動力規模龐大的基本國情將長期存在。2022年我國16至59歲年齡人口雖比上年有減少,但仍穩定在8.76億人的巨大規模,勞動力供給仍然相對充裕。我們需要用好人口紅利窗口期,從促進就業規模增長向解決就業總量壓力、優化就業結構和提升就業質量并重轉型,使之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發展優勢。
從我國勞動力質量看,整體素質持續提高,人力資本紅利正在加快形成。一方面,人口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持續提升,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達到3.85億人。目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人,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超過8000萬人,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隨著技術技能型勞動者隊伍壯大、素質提高、空間布局逐步優化,人力資本紅利正加快形成,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撐。
在人口紅利機會窗口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的過程中,勞動力數量固然重要,但勞動力的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更為重要。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經濟增長方式將向重視人力資本開發和提升勞動生產率轉變。中國改革開放長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使廣大勞動者的素質持續提升,技能水平不斷提高,擁有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巨大的人力資本資源,這也為我國未來進一步增強“人力資本紅利”提供有效支撐。
問:如何加強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利用?
答:人力資源是最積極最活躍的生產要素。面對新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途徑,穩定勞動參與率,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以人力資源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總體看,我國勞動參與率是比較高的,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未來勞動參與率可能會有一定的下降。因此,建議根據時代變化研究新政策,穩定勞動參與率。一是出臺積極的生育支持配套政策,加大對育齡婦女生育相關保障,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有效穩定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水平;二是深化教育學制改革,在提高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同時,讓受過高等教育的優質人力資源提前得以釋放,提高年輕勞動者勞動參與率;三是制定完善的政策體系,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再就業。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還要著力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就業結構性矛盾,指的是因經濟結構與勞動力結構不對稱引發的就業崗位供求之間的不匹配。從2010年開始,我國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開始高于1,且呈逐步遞增趨勢,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需求更為迫切。我們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更好滿足高質量發展需要。
問:如何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
答:當前,全球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也從數量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技術技能密集型轉變。因此,必須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讓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一是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建議加強就業優先戰略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戰略、共同富裕等重大戰略的統籌協同,促進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投資、消費、教育等經濟社會政策聯動,繼續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技能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促進就業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調同步。
二是加大全社會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要以推行技能中國行動為契機,實施國家終身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對新成長勞動力開展就業前培訓,對企業職工開展在崗培訓,對失業人員開展再就業技能培訓,實現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普惠化、均等化,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全過程。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基礎能力建設,完善職業資歷和學歷學位有效銜接,為勞動者暢通流動通道。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機制。
三是健全人力資源市場機制,提高供求平衡效率。要加強建設更加統一、公平、高效、規范有序的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勞動力市場差距。要深化勞動就業和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勞動力市場壁壘。要加快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勞動力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更好緩解當前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
《 人民日報 》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