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5日被定為全國“無幽日”,今年是第九個全國“無幽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目前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40%-60%。是否所有人都需要治療,在學術上存在一定爭議,大多數專家認為,考慮到我國國情,一刀切做根除治療,會加劇我國抗生素耐藥問題。
一刀切根除或會帶來耐藥問題
此前,有醫學專業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一旦發現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無論有無癥狀,都建議主動治療。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何興祥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介紹,在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幽門螺桿菌診療指南中的確是這樣建議的,但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大、感染率高等特點,大多數醫學專業人士并不建議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否則會加劇我國抗生素耐藥問題。
據了解,幽門螺桿菌治療需要接受“兩種抗生素+兩種胃藥”治療兩周,如果感染者的治療不規范可能會導致幽門螺桿菌耐藥,這部分感染者出去吃飯時不用公筷,就可能導致耐藥的幽門螺桿菌傳播,增加后續治療的難度。
“早些年幽門螺桿菌治療后的根除率能達到90%,而現在的平均根除率僅有80%多,與更多感染者接受根除治療,出現抗生素耐藥有一定關系。”何興祥介紹。
不需治療的感染者定期觀察即可
哪部分感染者需要接受根除治療?何興祥介紹,如果感染者有上消化道癥狀,或進一步抽血做胃功能檢查有異常,或胃鏡檢查有異常(如有胃炎、胃潰瘍、息肉等),符合這三種情況之一的都建議做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
據了解,指南推薦了八種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四環素、慶大霉素、呋喃唑酮。
但是具體使用哪兩種抗生素呢?醫生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選擇,針對具體的病人沒有客觀依據指導醫生選擇抗生素,并不知道病人對哪兩種抗生素敏感,如果耐藥治療失敗,只能更換抗生素再治療一個療程。何興祥建議,在抗生素耐藥性日益增加的時代,與日常的經驗療法相比,在首次治療開始前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基于藥敏結果個體化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擬定治療方案可以提高根除率、減少重復治療。
對于暫時不需要接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者,醫生建議定期觀察即可,超過40歲人群可接受胃鏡檢查,如果胃鏡檢查結果正常,以后每5年接受一次胃鏡檢查即可。“感染幽門螺桿菌人群中出現胃癌的比例不到1%,就算發展為胃癌也需要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過程,因此感染后無須過度焦慮。”何興祥說。
推廣公筷、分餐制迫在眉睫
幽門螺桿菌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中國人有吃圍餐的習慣,如果吃圍餐時不使用公筷,甚至還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有些地區還存在老人或者父母給孩子口對口喂食這種習慣,這些習慣都會增加幽門螺桿菌傳播風險。何興祥呼吁,推廣分餐制、公筷迫在眉睫。
針對網上熱賣的宣稱可以根治幽門螺桿菌的牙膏、益生菌,醫學專業人士表示,都不靠譜,沒有證據支持。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