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慧 實習生劉夢生 北京報道
11月27日,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會現場,銀河通用CEO王鶴從會場外的走廊匆匆穿過,上午他在這里有一場演講,下午還要回學校上課。
這位90后CEO,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后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如今是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銀河通用成立有一年半時間,在今年6月和11月先后獲得兩筆融資,共計完成了12億元人民幣融資,創下具身智能賽道最大融資額。
在大會現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多家海淀的具身智能賽道公司,創始核心團隊基本來自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工和北郵等海淀區的重點高校,很多是90后和95后,公司成立一年左右就拿到了數億的融資,其中以清華系創業團隊最為典型。
在具身智能創業賽道,從研發到成果轉化的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創始人也越來越年輕,高校做研發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走向市場。在高校和區域不斷探索優化創新生態的前提下,這些來自海淀區高校的90后明星創業者,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介紹,在機器人領域,海淀區已經集聚了160余家創新企業,其中人形機器人將近20家,形成了以大腦、小腦、本體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產業鏈條。
11月25日到26日,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行的仿生機器人大賽,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101家仿生機器人團隊。
11月27日,大賽頒獎典禮及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會舉行。在會場門口,有不同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展示,有擅長做關節的公司,有擅長做視覺和手的,還有已經在電力、消防行業得到商業化應用的“機器狗”頭部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來自北京,公司核心創始人團隊來自清華的占比很高,還有來自北大、北航、北理工和北郵等海淀區的重點高校。
就在11月份,和銀河通用相繼宣布新一輪融資的還有千尋智能。千尋智能聯合創始人高陽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在UC Berkeley計算機系獲得全額獎學金攻讀計算機視覺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視覺與具身智能實驗室主任。他參與創立的千尋智能成立不到1年時間,已接連完成三輪融資,除了8月份公布的高達近2億元的天使輪融資,最近一次由寧德時代聯創領投的天使+輪融資也頗受行業關注。
高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公司已生產第一代機器人,目前定位在研發端使用,第二代機器人大概在兩三個月后會有一個Beta版本,預計半年左右能對外銷售。
在高陽看來,工業類機器人的應用場景相對簡單一些,適合先期落地,保姆、助理類的機器人是最擬人化的,對安全性以及大腦要求很高,適合后期落地。目前機器人產業硬件方面發展的還不錯,主要是機器人不夠聰明,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技術讓機器人大腦更聰明。
高陽表示,希望十年后世界上百分之十的人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機器人助理,產業規模化和技術化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機器人的價格可能也會下降到汽車價格的三分之一。
和高陽同在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擔任助理教授的還有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陳建宇也是90后,本科和博士畢業院校和高陽相同,當天他也參加了機器人大會并做演講。星動紀元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公司成立一年以來,完成包括近3億元Pre-A融資在內的三輪融資。
據陳建宇介紹,團隊一年時間共迭代了六代機器人,迭代過程很像是一個人從小到大長大,性能越來越強,功能越來越全,一開始沒有手,后面加上了夾爪和五指全自驅、配備12個自由度的靈巧手,自由度也越來越高,達到了全身55個自由度。目前公司從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大小腦等“軟”技術,到機器人本體、關節、電機、驅動器等關鍵組件的“硬”科技,已全部實現了自主研發。
除了記者在大會現場見到的王鶴、陳建宇和高陽,2024年海淀高校90后的明星創業者一直是創投圈的熱門人物,比較知名的還有月之暗面的創始人的楊植麟、面壁智能的聯創曾國洋等,都是清華畢業的AI領域90后創業者。
優質的產學研資源,讓海淀在具身智能賽道備受產業界關注。
來自海淀某人工智能產業園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園區就在北大附近,有一些清華、北大的校友在園區創業,園區正在籌備人工智能應用展示中心。他在會議現場不斷主動和企業溝通,希望能有更多具身智能賽道的企業能落地到園區。記者還見到多位來自中科大和北郵的博士生團隊,這些團隊在前兩天參與了仿生機器人大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活動現場,不時有企業研發人員同行找他們交流。
北京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尹西明本碩博均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技術創新管理和科技政策。尹西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新場景新機會不斷涌現。在以具身智能賽道為代表的創新和創業過程中,場景驅動型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新的主導范式,超越了以往的先研發后轉化的線性范式,強調成果轉化的主導邏輯從單一技術驅動、高校院所主導,轉向場景驅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尹西明表示,海淀優勢明顯,一方面,具身智能領域的創業主要是由有科技背景的青年人才主導的,海淀人工智能領域的青年人才集中;另一方面,海淀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集中,這一輪創新從研發到轉化的決策效率要求很高,高校不再只是提供專利許可和“交鑰匙工程”,而是需要青年人才挑大梁,以師生共創和企業化的方式實現創新與成果快速轉化。比較典型的是,大模型領域一些備受關注的研發成果和明星團隊,不少是來自于高校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比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這些都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
熱門賽道的優質產業資源,也是各地招商的香餑餑,上述產業園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也希望杭州某具身智能公司能將北京總部放到他們園區。同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北京的高校明星團隊備受北京各區以及南方城市的歡迎。
北郵人工智能學院“拔尖人才”教授方斌,此前也在清華工作過十年,主要從事具身智能、靈巧操作和大模型方向。方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校對一線科研教師的產學研應該實施鼓勵政策,如果都在捧帽子、追求帽子、考核人才帽子,風氣過盛,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科技本質發展。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創業團隊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能只是一味追求領頭羊,應該培養創新創業的土壤,在良好的產業生態下,成長起來的將是一個個團隊,一批批有協同創新的人才群體。
海淀區如何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產生的創業團隊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尹西明建議,首先要尊重青年人才,以更有效的激勵措施支持有能力、敢闖能創的青年人挑大梁、擔重任。其次是主動“拆圍墻”,開放更多公共資源、公共場景,提供高質量的場景機會、場景數據集和場景-技術對接平臺,吸引青年人才就近將大模型技術應用到場景中,形成場景驅動創新的飛輪效應。最后,對于不具備的產業場景資源,需要樹立大產業生態觀,主動開展跨區聯動,實現教育科技人才和場景等要素優勢互補互促,海淀可以做優做強場景驅動創新的原創策源地,以技術、標準和人才引領北京市打造全球領先的具身智能產業創新生態。
“我們將以本次大賽為契機,圍繞具身智能創新路徑、應用場景、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持續布局,強化區級政策和資源要素的供給。”唐超在11月27日表示。
唐超介紹,在人工智能方面,海淀區擁有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21所高校獲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擁有1.23萬人工智能學者。同時,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大模型整個產業鏈條非常完善,擁有1300余家企業,相關的企業和人才的數量在北京已經占據七成左右,有力支撐了具身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唐超表示,海淀在具身智能領域推出了真金白銀的舉措,設置100億元中關村科學城成長基金,構建了母基金+直投基金+政策性基金布局,助力具身智能企業發展。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