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國產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在全球引發“西游熱”。截至23日21時,《黑神話:悟空》全平臺銷量已超過1000萬套,全平臺最高同時在線人數300萬人。該游戲發售不到4天就破千萬銷量,這樣的成績不僅在中國國產游戲歷史上尚屬首次,放眼全球也屈指可數。
游戲發售后,許多巧妙的翻譯引發業界熱議與贊賞。比如,“妖怪”一詞被翻譯為“Yao Guai”,“金箍棒”也直譯為“Jin Gu Bang”,這樣的案例在游戲中還有很多。
從事翻譯行業的“90后”侯嬌嬌是一位資深游戲玩家,自從《黑神話:悟空》上線以來已玩了十余個小時。她告訴記者,游戲里不少翻譯都做得很講究,比如游戲英文名,制作方把“悟空”直譯為Wu Kong,而不是Monkey King,更能體現角色背后的中華文化特色。“就像我曾經背英語單詞,面對一個陌生詞匯,就會去查資料了解這個詞的內在意思,進而去了解一種文化。”
此前,《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在受訪時就表示,在翻譯某些角色時會發現特別困難,遇到這種情況會停下來先去想能不能去搬海外現成的、容易理解的概念,發現并不完全適用。那些在中國文化里獨有且只指向某一個體的名詞,就會用到拼音發音,最典型的就是“悟空”。
重慶出版集團青少分社社長、總編輯林郁雖是游戲“外行”,但對該游戲也有所耳聞。她告訴中新社記者,通過拼音翻譯能將中國獨特的文化概念直接與國際觀眾溝通,使他們能更全面地理解這一形象。比如“妖怪”,在中華文化中不僅是一種生物,更是承載著歷史、傳說與地方特色的符號。“這一翻譯選擇既保留了原詞的音韻美,又有效減少可能產生的誤解,讓觀眾理解角色的同時展現作品趣味性。”
不過,她也認為,本地化最重要的還是需做到“信達雅”,面向海外群體,游戲不僅要在直譯方面下工夫,也要注重意譯工作,只有兩種方式相結合,才能更好幫助玩家理解內容、了解文化。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