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棉花市場正在迎來新一輪供應過剩危機。
新年度全球棉花市場的供應有望創下新高,而消費或持續低迷mdash;mdash;這一判斷也成為中國棉業發展高峰論壇與會嘉賓的共識,該高峰論壇剛于5月底完成召開。棉花價格中長期的悲觀預期,正在國內涉棉企業中進一步增強。
當前,庫存過剩局面已經在美棉期貨上明顯體現。紐約棉花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已較2年前的高點下跌51%,國內棉花期貨主力合約價格跌幅也達到33%。盡管價格跌幅已較大,但是皮棉的市場銷售進度仍然緩慢。
面對原料供應端沖擊和終端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國內棉紡織業運行明顯承壓,企業盈利難度也持續增大。業內專家提醒,涉棉企業要加強市場研判,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對沖風險。
全球棉花新一輪過剩
美國農業部報告對于棉花消費的預測過于樂觀,過去兩年都是如此。全球原料貿易巨頭路易達孚亞洲區棉花負責人Mitesh Shah在上述高峰論壇上表示,國際市場的棉花已經連續3年產量高于消費,期末庫存可能比報告預測的更為龐大。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5月供需報告預測,2024年度~2025年度全球棉花產量為2592萬噸,同比增加119萬噸;棉花消費量為2544萬噸,同比增加76萬噸。棉花產量增幅遠超消費量增幅,棉花供應狀況出現明顯寬松。
其中,美棉產量大幅提升,是市場關注的重點。上述報告預測美棉收獲面積在5538.9萬畝,同比增加41.7%。此外,巴西繼續豐產創下歷史新高,澳洲產量也在歷史高位,導致新年度全球棉花供給大幅增加,成為市場中長期看空棉價的主要因素。
國際市場方面,截至5月31日,紐約棉花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76.15美分/磅,距離2022年5月4日的前期高點155.95美分/磅,跌幅已達51%。國內期貨市場方面,鄭州棉花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15270元/噸,距離前一高點mdash;mdash;2021年10月18日的22960元/噸,跌幅達33%。
美國天氣情況是接下來為數不多的變量。河南同舟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剛民在上述高峰論壇上表示,新年度美國豐產預期較強,但期貨市場對美棉產量可能大幅提升已經進行了充分計價,因此未來價格走勢需要密切關注美國得州天氣及東南颶風這一重要變量。
下游消費未見持續好轉
在銷售端,全球棉花需求的疲軟已經持續3年以上。近3個年度,國內的棉花消費量仍然沒有恢復到800萬噸以上。紗線2023年的產量比2016年的前期高點下降了40%。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紅表示,在全球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的大背景下,國內紡織品服裝消費的增長可持續性不足,內需及出口均面臨較大的壓力。
另外,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截至5月16日,2023年度~2024年度全國皮棉銷售率為74.7%,同比下降11.2個百分點;測算全國累計銷售皮棉441.2萬噸,同比減少136萬噸,較過去4年均值減少36.2萬噸,銷售進度總體仍然偏慢。
隨著時間推移,如果新季棉花種植端沒有出現天氣問題,或下游消費持續沒有明顯好轉跡象,棉花市場將會迎來新一輪現貨的拋壓。江蘇淮安一家棉花進出口企業的負責人如是說。
利用金融工具對沖風險
面對全球棉花出現的新一輪過剩危機,國內涉棉企業對于風險管理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瀟源提醒,在原料供應端沖擊和終端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下,棉紡織業運行承壓明顯,企業盈利難度持續增大,上市龍頭企業利潤率也在收縮。因此,企業要加強市場研判,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對沖風險。
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棉花期貨成為了軋花廠、貿易商進行市場博弈的好幫手。中國中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鳴洪表示:我們在核算各項成本后,會根據利潤預期,當期貨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后進行賣出套期保值,相當于預售鎖定利潤,在保證加工成本的前提下,保證預期的利潤水平,實現穩定收入。
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文勝表示,在過去20年里,中國棉花期貨市場逐漸完善,功能也日益顯現,流動性持續增強。期貨價格已逐漸成為現貨交易的重要定價參考之一。對于紡織廠而言,企業可以通過期貨公司在棉花期貨的合適點位進行點價采購,或采取含權貿易形式,兩者都可以緩解價格波動給產業企業帶來的經營沖擊、資金不足等難題。這一模式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議價方式,為產業主體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資料顯示,國內棉花期貨最高持倉規模突破100萬手,達到了與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等成熟市場相當的水平。目前,國內約80%的棉花貿易以棉花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超1200家棉紡產業企業利用期貨避險,2004年~2023年累計注冊倉單21.46萬張,超過800萬噸。
對于未來棉花期貨的發展,鄭商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優化棉花期貨的規則制度體系,更好滿足產業客戶需求。此前,鄭商所已通知,自新年度起,新疆庫的棉花入庫公檢并生成公檢證書后,貨權人在公檢證書有效期且在本棉花年度內,均可向倉庫提交期貨棉報檢。同時,棉紗期貨也已進一步擴大了交割品范圍。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