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沒有布局減肥適應癥?”進入2023年,這是華領醫藥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陳力博士被投資人問得最多的問題。
2023年,常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諾和諾德靶向GLP-1的新藥司美格魯肽被證明可用于減肥,研究還表明,GLP-1類藥物在慢性腎病、預防老年癡呆等疾病上也或有治療潛力。GLP-1因此成了生物醫藥領域最炙手可熱的賽道。
談二型糖尿病治療:
不可盲目采用歐美方案
2023年,將是華領醫藥交出完整商業化成績單的第一年。由華領醫藥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新藥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多格列艾汀(商品名為“華堂寧”)于2022年9月份在中國獲批上市,獲批適應癥為:單獨用藥,治療未經藥物治療的成人二型糖尿病新發病人;與二甲雙胍聯合用藥,治療已單獨使用二甲雙胍但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的成人二型糖尿病患者。2022年10月底,華堂寧開始商業化銷售。華領醫藥今年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華堂寧于2023年上半年合計銷售21.2萬盒,平均每月賣出3.5萬盒,實現銷售收入7030萬元。
并且,在獲批上市之初,因華堂寧的作用機制未經其他大藥廠驗證,其商業化進程一度不被市場看好,現有的銷售數據已明顯好于預期。對此,陳力給出了“科學”二字作為解釋。
“由于飲食結構、基因人種等方面的差異,在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疾病特點等方面,中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在治療時,我們不應完全照搬西方的診療方案。”陳力稱,在亞太地區,由于碳水攝入較多,糖尿病人群的主要疾病特征是胰島功能損傷。數據顯示,有75%的糖尿病患者表現為餐后血糖異常升高,因此,治療時應以“使餐后血糖恢復穩定”為主要目標;而在歐美地區,糖尿病患者主要系由于體型肥胖導致的胰島素抵抗,餐后血糖異常的情況相對較少,其治療手段主要是“降低胰島素抵抗”。
基于前述科學機理,華領醫藥在大規模臨床研究中還意外發現,一旦患者的血糖被“穩態調控”后,還能有一些其他獲益。
“從藥物的研發歷史來看,當一個嶄新靶點開始應用于臨床時,它的應用場景或許還未被完全開發;在藥品上市后,許多臨床專家和科學家仍舊會對這一靶點進行持續、深刻研究,從而不斷擴展其在臨床上的使用價值。”陳力稱,目前,華領醫藥也正在開展華堂寧上市后的研究工作。具體方向則包括有: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腦卒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等。
對于創新藥的商業化問題,陳力表示,在國內市場上,華領醫藥將積極推進擬于今年年末進行的醫保談判工作。同時,他也坦言,作為一家創新藥企,華領醫藥對于醫保談判較為生疏,需要補足的功課還有很多。
在海外市場上,華領醫藥加快在亞太地區的布局,開辟新的市場。“我們積極參與了上海合作組織的相關活動,希望能在藥品貿易上有一些新的機會。”陳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談企業經營:
專注與聚焦
言及企業的發展戰略,陳力思考良久,談起了自己的思考。
“說起創新藥,大家總是說‘十年十個億’(指行業內認為創新藥研發至少需要歷經十年時間、期間研發成本至少需要10億元),很多人都忘了,‘十年十個億’的背后其成功率只有2%。新藥研發,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行業。”陳力強調,因此,企業在進行戰略布局時,必須有十年以上的前瞻性,還要能夠抵抗住期間市場的波動風險。陳力拋出了幾個問題:
“如果一家藥企剛開始針對一個靶點進行研發,而同一個靶點,至少已經有三家企業的藥品上市了,那么,等到這家企業的藥品獲批上市了,上市的產品專利就面臨過期的風險,怎么去解決銷售的問題?”
“十年研發,新藥有幸獲批,這時候,企業的經營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藥品上市后如何銷售?怎么做合規?產能怎么建設?這是一套全新的工業體系,科學家出身的CEO和創始團隊能否妥善處理這些事項?”
“十年間,如果遇到市場環境波動,又要怎么辦?一些創新藥企在起步階段,就建立了幾大疾病領域、十幾條研發管線,可是創新藥不是在實驗室做出來的,是需要和醫生一起選擇合適的病人、選擇合適的用藥途徑,一步一步地研究出來。一旦研發管線鋪得很大,成本、時間、人員和精力怎么分配?如果遇到資本寒冬,現金斷流,又何以為繼?”
言畢,陳力徐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也是華領醫藥始終堅持的發展路徑:專注與聚焦。
在他看來,對于創新性生物技術公司,一定要專注于技術長板領域,做最深入的研究,把它做到最好或者最快,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去實現產品的價值。
陳力最后表示,對于創新藥企來說,由于“十年十個億”以及2%的研發成功率限制,因此,既不能盲目求速度,也不可攀比規模,唯有行穩方能致遠。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