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主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腳氣腫痛;疥癬瘡腫;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
附方
1、防已地黃湯,主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者。
2、防已茯苓湯,主治皮水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3、防已黃芪湯,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者;或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4、木防已湯,主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
5、已椒藶黃丸,主治腹滿,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者。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癎。除邪,利大小便。
2.《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3.《藥性論》:漢防己: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木防己: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主散結氣癰腫,溫瘧,水腫,治膀胱。
4.《醫學啟源》:療胸中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去留熱。
5.《醫林纂要》:瀉心,堅腎,燥脾濕,功專行水決瀆,以達于下。
6.《本草再新》:利濕,除風,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腫,健脾胃,化痰。
7.《本草拾遺》:漢防己主水氣,木防己主風氣,宣通。
8.張元素:去下焦濕腫與痛,并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草龍膽為君,黃柏、知母、甘草佐之。
9.李杲:《本草》十劑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濕熱,通其滯塞,亦能瀉大便,補陰瀉陽……。至于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下注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若夫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谷食已虧,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藥,此不可用二也;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濕熱者皆不可用;下焦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然后審而用之。
10.《本草經疏》:防己,潔古謂其大苦辛寒,為得之。然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長于除濕,以辛能走散,兼之氣悍,故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癎,除邪氣,除濕下行,故利大小便,此《本經》所載也。《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止泄者,皆除濕之功也。其曰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則寒非燥藥可除,不宜輕試。又曰,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非在下部者,亦不宜用。治濕風口眼喎邪,手足拘痛,真由中風濕而病者,方可用之。留痰非由脾胃中濕熱而得者,亦不宜服。肺氣喘嗽,不因風寒濕所郁腠理壅滯者勿用。惟治下焦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濕為可任耳。
11.《長沙藥解》:漢防己泄經絡之濕淫,木防己泄臟腑之水邪,凡痰飲內停,濕邪外郁,皮膚黃黑,膀胱熱澀,手足攣急,關節腫痛之癥,悉宜防己。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