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大二附院神經外科成功實施院內首例自體顱骨回植術,標志著學科在顱骨修復領域取得新突破,將為顱骨修復患者帶來了更安全、更經濟、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3個月前,60歲的張大伯因治療血管疾病行去骨瓣減壓術,為進一步恢復健康和顱腔形態,慕名前來醫院神經外科尋求診治。交大二附院神經外科劉重霄團隊接診后對張大伯詳細查體,充分溝通與討論后,決定擇期為張大伯行自體顱骨回植術。近日,張大伯常規查體提示已符合手術條件,在神經外科劉重霄教授指導下,郭振宇副教授主刀、黃廷欽博士配合,成功實施了體外保存的自體顱骨回植術,將3個月前取出的自體顱骨重新植入顱內,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出血極少,術后恢復良好并康復出院。復查時,張大伯頭顱外觀基本恢復正常,修復效果滿意。
圖1體外保存的顱骨
圖2術后及術前CT對比
劉重霄教授表示,自體顱骨回植術是將患者因外傷、手術等原因取下的自體顱骨,經過特殊處理后重新植入原位的先進技術。與傳統的鈦網、PEEK等修補術相比,自體顱骨回植術具有感染發生率低、修復效果更佳、患者花費少的顯著優勢。上世紀80至90年代,在施行去骨瓣減壓術時,醫生可將手術中所取得的自體骨瓣臨時埋藏于腹部皮下脂肪層,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再行二次手術回植,但易出現骨質吸收,同時伴隨脂肪液化、異物包裹性感染等問題,嚴重時需被迫棄用骨瓣,造成不可逆的修復失敗。之后人工顱骨修補材料逐漸成為主流,如鈦網、聚醚醚酮(PEEK)等,人工材料雖避免了自體骨瓣吸收風險,但新問題隨之浮現,部分患者因積液等原因而增加了植入物感染的風險,也有部分個體對異物產生遲發型排異反應,導致修補材料外露或被迫取出。從人體內環境角度來講,自體顱骨仍是顱骨修補的最佳材料。以往,自體顱骨回植術面臨兩大難題:體外顱骨吸收和滅菌問題。深低溫技術和輻射技術成功攻克了這兩大難題,深低溫技術將取下的顱骨置于超低溫環境中保存,有效防止了骨細胞死亡和骨質吸收;輻射技術對保存的顱骨進行嚴格滅菌,徹底杜絕了術后感染的風險。
西安交大二附院神經外科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精湛的專家團隊,現已常規開展多項新技術,學科將繼續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不斷提升危急重癥救治、精細化全周期健康管理、康復治療等綜合能力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