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0日是“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母乳喂養的優勢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不過,關于到底是親自哺乳還是把母乳吸出來放奶瓶里給孩子喝這個問題,不少新手爸媽還有不同的認識。今天,醫生就來告訴你,母乳喂養的真相。
先說結論 親自哺乳“完勝”
寶寶依偎在媽媽懷里吃奶,感受著媽媽的溫度和心跳,吸吮著柔軟的乳房,可以同時滿足四個需求,即營養需求、免疫需求、安撫需求和情感需求。與之相比,吸出來瓶喂,不僅沒有了上述效果,而且媽媽也非常辛苦。更重要的是,用奶瓶喂奶還會出現一些潛在的風險,當然這里所說的風險是“相對風險”。
我們只需要給予寶寶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好好地陪伴,辛苦的時光很快就會過去,且終將成為永久甜蜜的回憶。
親喂的“絕對優勢”
攝入有益菌群 媽媽親喂寶寶的時候,寶寶不僅吃到了乳汁,還攝入了媽媽乳房表面以及乳腺管、乳汁當中正常存在的細菌。這些細菌奠定了寶寶腸道內微生物的基礎,保證了寶寶的腸道發揮“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的作用。
腸道微生物對人一生的健康和免疫都有影響,母乳喂養寶寶的腸道菌群與非母乳喂養的孩子是不一樣的。母乳寶寶腸道含有47%的雙歧桿菌,其出現腸道疾病的風險要低很多。這樣的保護作用會一直持續到孩子成年以后。
有助于寶寶口腔發育 寶寶吮吸媽媽的乳頭時,獨特的深入含接大部分乳暈并依賴兩頰脂肪墊,形成密閉空間的吮吸方式。這使得面部和口腔相關肌肉、骨骼及神經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對“地包天”有防護作用。而寶寶使用奶嘴,是淺淺地吮吸并依靠重力與負壓獲得乳汁,而這是錯牙合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
促進母嬰情感建立 母乳喂養的精髓在于母嬰之間的緊密連接,將乳汁吸出來瓶喂卻人為地阻斷了這樣的正常連接。
小月齡的寶寶通常需要在媽媽乳房上吃20至4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前期有明顯的連續吞咽稱之為“營養性吸吮”,主要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后期寶寶吸吮力下降,甚至閉上眼睛進入淺睡眠,這是人類幼崽與生俱來的“特異功能”,是寶寶生來就有的吸吮需求,不僅是為了食物,還要獲得安撫,這稱之為“非營養性吸吮”或“安撫性吸吮”,是非常有意義且必要的。這對早期的親密關系和晚期的分離獨立,以及兒童的早期智力發展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此外,媽媽在親喂寶寶大約30分鐘時,媽媽體內的泌乳素水平就達到了峰值,能起到自我催眠的作用,能夠讓媽媽安睡。
瓶喂的“相對風險”
營養成分丟失 瓶喂相比親喂會損失一些營養和免疫成分。有研究證明,乳汁吸出保存后,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會黏附到盛放的容器壁上,還會發生細胞溶解,因此乳汁中的白細胞是降低的;母乳經保存后pH值明顯下降,可能與脂肪分解為游離脂肪酸有關系。
母乳中最主要的免疫活性蛋白,即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在4℃較為穩定,在-20℃冷凍之后,活性有所降低;母乳保存時維生素C的降解非常快。在媽媽返回職場之后,不得不背奶,讓孩子獲取更長時間和更多的母乳。但是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最好還是親自哺乳。
過度喂養及過度泌乳 媽媽親喂時乳汁并不是同一個流速,寶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吞咽和呼吸。而奶瓶喂養不一樣,整個過程幾乎是勻速的,寶寶會一直大口吞咽,這并非主觀意愿,而是被動喂養,這個時候可能會導致過度喂養。因為使用瓶喂,人為“灌”喂加不正確的喂養姿勢使得地心引力也發揮作用讓乳汁更快流出奶瓶。這樣一來,同樣的奶量,在媽媽乳房上可能要用20分鐘吃完,用奶瓶就可能只需要5分鐘。
那很多人可能認為寶寶沒吃飽,就繼續添加一部分奶給寶寶。由于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寶寶依然會繼續吃。畢竟胃這個器官是很有彈性的,可以被撐大,長期如此不利于寶寶健康。與此同時,如果媽媽努力地吸奶,每天吸出的奶量又超過寶寶的需要,乳房得到錯誤的產奶信息,人為地增加了產奶量,更多產奶也增加乳房“工作”負擔,并增加乳汁淤積甚至乳腺炎的風險。
中斷母乳喂養 有些媽媽發現吸出來瓶喂的母乳量達不到孩子的“需求”,加上媽媽使用吸奶器有可能效果不佳,錯誤地認為自己奶量“不足”。這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媽媽的信心,從而錯誤地判斷自己“奶少”!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本站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2023-06-24
2023-06-24
2023-06-20
2023-06-20
2023-06-20